第5页

本就是仁宣命段伴伴前去告知太子的,此刻也不多说,只问,“可觉栾子钰沉不住气?”

太子生怕父亲听了那些满身酸儒气的文官胡诌,想都没想,即刻反驳,“幼时,儿子为背书所恼,羡艳子钰过目成诵的本事,子钰却能将一本倒背如流的书,读了又读,这等心性,怎会如此?”

仁宣伸手拿起案上半温的茶盏,“你倒不觉得他是在诓骗于你。”

“他骗我作甚?日日居高山之上,捧书苦读,不敢松懈一时,难不成就是为了诓我不成?”太子在心中补充道,‘就算骗尽天下人,子钰也不会欺瞒自己’。

后头半句话虽没说出口,可太子也不是个能藏事的人,早就叫仁宣瞧出来了,“咳,你既如此信他,可知晓他的身世?”

太子心中一顿,这姓氏,这年岁,兼有父亲的态度,着实好猜,“应是万相公府上走失的那位嫡公子吧?”

若说万次辅,太子最是不满其人做派。

当年栾公与父亲乃是伴读之谊,又有君臣相得二十载的佳话,偏后来父亲受身边奸人蛊惑,自己偏要带兵亲征塞北,结果被鞑靼人掳走。

围城相胁三日,已居文官之首的栾公大义凛然,尊父亲为太上皇,另立新帝,拒不投降一事让君臣如噎在喉,渐行渐远,栾公为保血脉,将家中娇女嫁与一青衫小官。

哪知一朝出事,栾家阖府落难,当时官至浙江知府的万次辅便上报嫡妻病逝,幼子失踪,另娶新人……真真的小人做派,竟也在十一年间升至内阁次辅,定是背后有人帮衬,否则哪能有今日风光?说不准当年栾公也是被他出卖。

仁宣见太子面上不忿,心中苦涩,连他这娇憨幼子也知栾家无辜,他竟不能知,反倒将人合家充兵去了塞北边疆,纵是有心为自己开脱,却也找不到立足之点,摇头晃去心中之感。

“朕当年气急,无心去管一个外嫁女的事。再去打探之时,子钰已然入京,路上风霜不堪,尽已遭遍……是朕害的他有家归不得,有亲不能投,如此你还觉得他不会诓你?”

太子虽天真,却也不是傻的,若是有人害的他无父无母,只怕见面便要来个你死我活,哪会对仇人之子百般信任,只是,只是,那人是子钰啊。

他们幼年相识,虽不能常伴身侧,但也是志同道合,且子钰一向明礼,这事父亲虽有大错,却也不能单怪父亲,子钰……会明白的。

太子的心动摇了,他甚至无法说服自己,那是弑母之仇,何人能随意放下?

“你既想不明白,明日早朝,偷偷去诏狱问个明白再来回我。”仁宣摇头,手上端着的半盏温茶终是凉了。

第3章

殿门外,司礼监段掌印正用挑剔的眼神打量着太子身边的赵长随,日后掌管司礼监的还得是太子身边的人,要是太子身边有了不好的苗子,那可得趁早去了,免得坏了殿下的事。

段掌印是在康难之后,圣上无人可用,才权柄在握,在见识了那场兄弟相残后,独之一字便时时刻刻印在了心上,结党,偏颇,徒弟,干儿子……都比不得圣心所向。

前车之鉴尚在,忠心二字便是刻骨难忘,挑选下任掌印更是要照着这个标准来,断不能找个似先前那位掌印那般,为了一己贪念,怂恿一朝之君涉险,毁了大宓无数儿郎。

正想着,殿门悄然打开,低眸行礼后,飞快的瞧了一眼,只见太子面色恍惚,挥开了赵长随奴颜屈膝的伺候,独自往东宫走去。屋内传来圣上唤他的声音,转头应道,也不再看,原本便弯着的腰又往下了几分,进屋后亲手关了殿门。

不多时,段掌印面色沉重的出来了,一路疾行直至崇文门外,命金吾卫将本科所有士子,连同这些个进士老爷暂且关到鸿胪寺,待到明日殿升早朝再定论。

前路未知,这些个进士老爷难免心内慌乱,一时间又因跪久,起不来身,半瘫在原地,倒有些大势已去之感,尚未入朝为官便经历了这桩事,也算是开门见红了。

颜旭因有家中老父教导,与这些学子明显不同,圣上若不是要彻查此事,必不会遣身边的段掌印来宣读口谕。

既是要查,栾子钰那个疯子便能保住小命,思及此处,面向皇城跪谢圣恩,而后扶着地缓慢的起身,君子之风赫然,也让人看不清,这样一位君子怎会和栾子钰那厮相交莫逆?

前去鸿胪寺的路上,冷风阵阵,颜旭又冷着张脸,进士们皆恨他今日花言巧语,也不爱搭理,反而是与为人老实的探花郎胡谨申走得很近。

“今日之事尚不知祸福,我等寒门学子终是比不得某些人,锦衣玉食,不在乎这些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