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没有人真正与他肩并肩、心连心,但李白定定看着巨幕,他相信这人世间总有人是懂他的。

而且他也感觉,若是自己因为别人的看法改变了自己,他会对自己失望,懂他的人也会对他失望。

【就因为孟浩然的性格,所以在官场并不顺利的王维就劝他不要执着于此,我相信王维也是希望孟浩然能保留真性情的,不管是在以前还是现在,能保留真性情都是难能可贵的。】

是,他也真的做到了。

李白和王维都如是想到。

曾经他们都很敬佩孟浩然,那时候孟浩然是他们仰视着的人,后来孟浩然成为他们的好友,再后来他们送走孟浩然,直到如今再提到孟浩然,不管什么时候,他就还是那个孟浩然。

【孟浩然或许也是听了他的提议,所以离开长安,开始了吴越游历,不过他也没有就此放弃仕途,直到六年后,孟浩然才又回到长安想要再次求仕,但是这也是后话了。】

果然如此。

听到这样的话,许多不知这段事的人,或责怪王维的劝说,或对此轻蔑嘲笑,或对那时的情况唏嘘不已。

总之他们的心中都不觉得轻松。

因为他们都已经听到幕中女子说过孟浩然是终生不仕了。

正是由于老早就知道了那样的结局,所以现在再看到孟浩然心存希望地努力,心中自然是难受的。

其实有多少是因为孟浩然说不上,许多人努力一生毫无收获都是常事。

他们因为孟浩然而难受,也因为自己而难受。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王维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他全家都是信佛的,所以我们即便是看着王维最开始的作品,在其中也能看到一些禅意,但是参加佛教活动,直接住在寺庙礼佛,这些事情更是加速了王维自己风格的形成。】

王维思索着自己的作品。

他其实并不觉得自己的诗有多大的变化。

人成长了,经历的事情多了,有些东西自然会改变,可是这种改变于他而言是很细微的。

除非他也遇到像幕中女子曾说过的李煜、李清照那些人的那些事情。

或许……或许安史之乱后,自己的风格会有很大变化?

这些他自己无从得之,只能等着女子一一道来。

【但是这时候也还只是开始形成,距离最后的成型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而这个时候他的作品依旧是多样化的,在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他写了一首《华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