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叹息一声,说不上后悔,他劝不劝显然改变不了什么,他相信孟浩然也不会怪他。

【这大概跟孟浩然的性格有关,孟浩然和李白也是好友,他们两个的性格也很相似,都是挺潇洒随意的,但是这样随意的性子或许真的不太适合做官,据说孟浩然因为文才好,许多人都看好他,热心提拔人才的韩朝宗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韩朝宗想向朝廷推荐孟浩然,两人约好了时间,可到点时孟浩然却和朋友喝醉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听着这样的事情,也有些无言。

如今的他不会再做这样的事情了,却想这后人做事前怎么不想想他这个古人的那些糟心事儿呢?

但这样的想法终究是太过于天真了,古往今来,多少荒唐事,谁不知道要明君贤臣方能兴国,慈父孝子方能兴家,可昏君佞臣 、荒唐父子还少吗?

他人经验固然有用,可很多时候不亲身经历可能真的不懂,不过这不代表人就不需要学习前人的经验,相反应该尽量吸取教训,能避免犯错那就再好不过了。

【而李白也曾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他供奉翰林时,有次玄宗想听他作诗,但是他却和朋友在城里喝醉了,玄宗把他召进宫,据说还帮他擦嘴,还给他调羹汤,而李白写诗写着写着竟让杨玉环帮着捧砚,然后还指使高力士帮忙脱靴子,这就是著名的“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顿了一下,他听到有关自己的而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便下意识地以为是还未发生过的事。

但供奉翰林,不就是说的前两年的事吗?

幕中女子说得头头是道,若不是他亲自经历,他都得相信那是真的了。

其实他在圣人面前,真没有过得那般恣意。

那可是圣人,圣人就是再爱惜人才也不可能放任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胆大妄为地破坏规矩。

女子提到的这事情他但凡敢做一样,那圣人必会在心中厌恶他。

幕中女子之言不可尽信。

但很快女子便自己否定了这说法。

【但是,这些传闻都是正史野史掺杂着的,即便是正史中提及的,也不能全信,整体来看,可信度都是不高的,我觉得……个人觉得,李白虽然是有些不羁,可还是那句话,潇洒不是真傻,在那种帝王至尊的时代,李白又无比想要获得前途,他在玄宗面前不太可能那么放纵,就算是喝多了,从宫外到宫内再到见到玄宗也该醒了大半了,而且即便对杨玉环和高力士不满,他也不太可能那么嚣张地对二人。不过没有什么事情是空穴来风的,这其中几分真假我们难说。】

【虽说这两个事情很有可能都是假的,但也证明这两人的性格大抵是往这个方向的。】

李白松了口气。

说是不在意旁人的看法,但是没人会喜欢别人冤枉、误会自己。

李白承认自己是不羁的,他也怀疑自己这么做对不对,但是没有人能回答他既然没有影响旁人他到底哪里做错了。

既然没错,那他并不会改,即便许多人都不认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