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页

“炮弹越过我军防线落入敌军区域,陆战指挥部建议我们照此参数连续射击三轮。”

上校微微颌首:“确认目标,三轮速射。”

命令从舰桥传达至射击指挥室,军官们迅速借助机械式计算器和参数表算出相对位移后的新射击参数,然后通过全舰统一指挥系统对全部主炮进行射击调整,一切就绪之后,无需再向舰桥请示开火命令,直接由射击指挥官做出了射击决定。

十二门身管修长的克虏伯炮在前后间隔不到半秒的时间里击发,令人振奋的轰鸣声响彻耳际,灰白色的硝烟瞬时弥漫左舷。

主炮塔内,用耳塞保护听力的炮手们无言地行动着,借助半自动机械化装填设备,只需10秒左右即可完成再装填,加上微调射击诸元,15秒便可实施一次齐射——在大多数情况下,战舰无需以极端射速开火,三轮速射实际是以40秒左右的间隔进行,而这个速率仍较同口径的陆军火炮快得多!

听到汽笛般的尖啸声由远及近强势袭来,伞兵加拉赫用双手食指塞紧耳孔,以跪蹲的姿势置身于堑壕底部。片刻过后,整个世界都在剧烈的爆炸声中震荡起来,放在战壕边缘的“粘弹”滚落下来,很不客气地砸了加拉赫的脚趾头。

爆炸的冲击转瞬即逝,加拉赫的耳朵还在发鸣,他拾起砸伤脚趾的“元凶”,心里非但没有恼意,还有些侥幸和后怕,这东西已经打开了保险盖,要是一不留神勾到了拉火环,黑灯瞎火没注意,自己可就要冤死在这里了。

重新给“粘弹”装上保险盖,加拉赫探头往外瞅了一眼,战场上弥漫着浓密的硝烟,看不到敌人的身影,也听不到先前那样的金属摩擦声,这并不意味着敌方的进攻完全被挫败了。己方的远程重炮覆盖战场中央,杀伤范围内的英军步兵和车辆就算没被碾成粉末,状况也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可是那些像乌龟一样有着硬壳的英军战车处于己方阵地前沿,距离数百上千米的爆炸对它们应该没有直接威胁,这些铁家伙停止前进,恐怕是因为随同进攻的步兵们必须停下来就地掩蔽罢了。

一分钟不到,刺耳的尖啸声再度袭来,加拉赫躲回战壕底部。连贯的爆炸间隔极短,这显然不是陆军炮兵能够打出的密集射击,而从爆炸的冲击来看,炮弹落点似乎比之前更加靠近己方阵地了,这是打算用重炮火力摧毁英军战车的节奏么?

不算最初的小规模试射,三轮炮击过后,战场上一片死寂,然而还没到一根烟功夫,田野中就响起了催促士兵们进攻的哨声,哨声此起彼伏,枪声、炮声还有发动机的轰鸣声和履带的摩擦声也接踵传来。

英军进攻还在继续!

啪……啪……

仿佛折断树枝的清脆声在战场上空响起,一颗颗照明弹映亮了田野,雪白的光芒照在一辆辆英军战车那黄褐色涂装的躯体上。加拉赫粗略观察,原地趴窝没了动静的占到了近半数,这些都是“凯尔特战士”的杰作——它们没有冲到一线阵地跟身披重甲的英军战车死磕,而是在战线后方的简易阵地上静止射击,它们的炮弹不是每每都能击穿那些铁壳乌龟的装甲,所幸远程重炮的轰击迟滞了英军的进攻,使得这些爱尔兰战车有机会进行连续不断的尝试。

第59章 碾压防线

1933年,当世界大战的阴云再一次笼罩文明社会时,热爱和平之人莫不痛彻心扉,渴求安定之辈无不焦虑万分,还有无数的人不得不含泪送别自己的亲人,祈祷他们能够从战场上平安归来。另一方面,许许多多不甘平凡的青年、心怀壮志的军官还有那些寄望于通过战争大发横财的人,却因为战争的降临而感到心潮澎湃。

一切早有预兆,列强国家已经为这场战争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从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期,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大萧条使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军队的规模却在扩大,最好的技术成果往往率先运用在军事领域,新装备层出不穷,服役于各国空军的作战飞机数量竟超过了民用飞行器,各国投入海军建设的资金足够将现有商船队的规模扩大两倍以上,各国军用车辆不论类型、数量、性能都甚过民用汽车,德国的“条顿骑士”重型战车、英国的“维克斯kii”轻型战车、美国的3“游骑兵”中型战车以及爱尔兰的“重装骑兵”半履带装甲车便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军用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