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页

在这场重量级的比赛中,苏联虽然凭借陆空军的出色表现最终占得上风,但在阻止敌方轰炸、保卫己方国土方面,他们的表现却只能用差强人意来评价。据统计,战争时期盟军向苏联境内派遣轰炸机达四十多万架次,投弹七十多万吨,给苏联的工业和军事设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苏军先后击落盟军轰炸机5000余架,击落比率仅仅超过百分之一,远远不及二战时期德国空军战绩。究其原因,并不是苏联战斗机飞行员畏死,也不是苏联空军指挥官无能。经过二战的磨合,美英皆建立起了一流的战略轰炸机部队,且拥有数以千计的高性能轰炸机,从指挥官到飞行员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战术安排也较为合理,反观苏联一方,他们从沙俄手中继承了广袤的国土、庞大的人口和几乎处于封建时代的工业基础,机械和电气技术与欧美强国相去甚远,这一情况纵然在多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了显著改善,但苏联决策者更着重于那些“看得见”的领域,飞机、坦克乃至步兵武器。在顶尖高手的对决中,这种坡脚走路的方式弱点尽显——缺乏优秀的高空拦截机,地面警戒雷达性能原始、数量不足,易受对手干扰压制,如此种种使得苏联人在国土防空方面吃到了不少苦头。他们只好通过分散工业设施的办法来减小轰炸损失,而这种办法带来的最直接后果便是工业效率的下降。第二次苏德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的暗中抵制与软性封锁使得苏联的工业经济困难重重,前线部队时常得不到充足的物资供应。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苏联人决心重整工业,鉴于西方盟国直接参战的可能性不大,德国空军又苦于招架,他们将许多散布在乌拉尔以东地区的工厂重新迁回交通便利的工业城市,在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基辅等地,沉寂多年的烟囱又开始喷吐烟雾,而军工企业尤其是生产飞机、坦克、火箭的核心工厂仍留在乌拉尔工业区和西伯利亚铁路沿线。由此一来,苏联腹地又有了具备轰炸价值的目标,美国的战略情报部门最先发现这一点,他们迅速将封存入库的b-29轰炸机送到德国人手中,英国人紧跟着也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将冗余无用的兰开斯特送来,德国空军几乎是一夜间重建了轰炸机部队,其攻击范围、破坏力和自卫能力远超昔日第三帝国空军的轰炸机群!

苏军在立陶宛地区的防空警戒中枢亦设立于希奥利艾雷达站内,在位于地下掩体内的中枢大厅,军士们一面将雷达探测到的信息反馈在地图指示版上,一面将这些重要信息提供给战斗机指挥部,由他们传递到正在飞行的战斗机驾驶员那里。冲破由米格-9型喷气式战斗机组成的前沿防线之后,浩荡而至的德军轰炸机群已经越过海岸线进入立陶宛空域,与此同时,从立陶宛各处机场起飞的战机正在集结之中。它们不仅有喷气式战斗机,还有大量采用增压技术的活塞式战斗机,在地面高炮射程难以企及、防空火箭效率尚低的情况下,由这些高空截击机组成的第二道防线被视为是保卫苏联腹地的最重要屏障。

与指挥中枢相隔不到二十米的雷达机房内,一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突然间,以转针方式显示探测结果的雷达屏幕被不计其数的光点所布满,脉冲波显示的雷达也出现了极端异常的画面,仿佛同一时间有数以万计的飞机在探测空域飞行。见此状况,这里的军阶最高者,一位稳健老练的苏军大校,下令启用抗干扰方案。尽管技术上的差距依然明显,苏联人还是通过实战摸索出一系列抗干扰的办法,由多个雷达站和多种雷达组成的雷达网亦大幅提高了地面警戒系统的工作效率。

“注意!敌人机群正在朝北转向!方位33-49,方向2-31!重复,敌人机群正在朝北转向……”

防空警戒中枢的指挥大厅里,由军官和通讯兵依次传递的信息最终将通过有线电话传递到各战斗机部队,这些电话线同样将前方的关键信息传递回来。事关重大,人们在忙碌中仍会抽出哪怕十分之一的精力来倾听同僚们口中的只言片语。

“什么?什么?你再重复一遍?好的,第18战斗团率先接敌!战斗已经开始……”

确认信息之后,通讯兵转头向指挥官报告去了。透过指挥室的玻璃窗,人们只能看到那位资深将军的神情而无从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苏联在这场战争中的处境有多么被动,绝大多数苏联军民都在为最终的胜利而努力。既然己方的高空截击机已于敌方机群展开虎狼斗,雷达暂时受到干扰的关系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军官们稍稍放松了神经,甚至小声讨论着在这场战争中首次空袭苏联的德国轰炸机部队会有多么惨淡的下场,他们并不知道,每一架移交给德国空军的美制b-29上都已安装了火控雷达,这意味着它们的夜间自卫能力依然十分强大,而除了少数米格-15,大部分苏联战斗机直至今日也未列装机载雷达,主要武器也还停留在非制导式空空火箭弹和机关炮阶段。两相比较,双方的夜间争锋已在技术层面定出胜负。

三个小时后,莫斯科。

虽然对首都遭到德军轰炸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苏军在莫斯科周边毕竟拥有一个相对完整而庞大的防空系统——空袭警报发出后不久,大功率探照灯的光柱开始在深蓝色的夜空中搜寻目标,而市区周边以及负责保卫重要设施的防空部队也及时进入了战斗状态,一部分从附近机场起飞的战斗机紧急升空,但它们依然没能给对手造成致命的威胁。很快,一枚枚从高空落下的航空炸弹发出刺耳的怪叫声,地动山摇的爆炸声开始摧残着原本欣欣向荣的城市,刺眼的火光中,一片又一片整齐划一的集体式建筑物由于强大的冲击而摇晃、坍塌,碎裂的玻璃如雪片一般四处飘零,莫斯科人在窗帘后面被这从未见到过的场景震撼了!黑乎乎落下的炸弹,并非每一颗都会引来振聋发聩的爆炸,落到城区西面的一些就只是燃烧、剧烈地燃烧,那里拥有莫斯科最繁华的街区和许多政府办公大楼,尽管春天的空气较为潮湿,风力也较冬天时收敛了很多,但是冲天的烈焰还是迅速沿着密集的建筑物蔓延开来,以至于耳边充斥着人们的哭喊声、惊叫声,许多人还来不及离开居所就已经被大火所围困,城区上空很快出现了一条条卷动的火龙!

呜呜呜……

爆炸声还未远去,一辆辆消防车勇敢地冲向了火势最大的建筑物,不少市民已经自发地加入到灭火的行列,另一些人则拖家带口试图逃往相对安全的开阔地带。视线中,一条条纤细的水龙正在和自己的死对头作战,不少从城外开来的军人也开始帮助居民们撤离。城区周围的高射炮声渐渐减弱了,探照灯的巨大关注还在徒劳地搜索着,噩梦一般的空袭看起来就这样告一段乱,但由于中途受到了苏军战斗机的拦截干扰,长途奔袭的德军轰炸机分成了前后几个波次,就在前面一个波次的空袭结束后大约十分钟,第二群德国轰炸机也飞抵了这座被浓烟和大火标明了方位的城市。导航员们得以不慌不忙地瞄准了城市的中心地带,在数千米的高空中,美制雷达瞄准器可以辨认出城市的轮廓。一颗颗高爆炸弹和燃烧弹无差别地落下,如死神的重锤一般砸向了人们的灵魂深处——死亡成了这一晚莫斯科的主题,炸弹和大火吞噬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四溢的浓烟令许多躲在家中的居民陷入了绝境,在一些街区,踩踏同样夺走了许多人的性命。经此一役,苏联民众的信心受到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望着莫斯科城内的冲天烈焰,克里姆林宫的主宰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战争的前景……

第100章 终战之歌

辽阔的国土和寒冷的冬天曾是俄罗斯人击败强敌的制胜法宝,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自然界的鸿沟已无法阻挡人类的战争脚步。使用经过技术升级的b-29和“兰开斯特”远程轰炸机,德国空军完成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远征,从炸弹落在莫斯科人头顶的那一刻起,透过克里姆林宫窗户所看到的战争前景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即便如此,红色帝国的主宰者依然像是不服输的赌徒,冰冷的进攻命令层层传达到了前线,情绪低落的苏军官兵们不得不爬出战壕,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强者无望的胜利挺进。此时此刻,他们面对的敌人已不再是一年前那支总是避实就虚的德国军队,来自西方国家的援助就像是汽油和润滑剂,让德意志战车又重新充满了动力。海量的美式装备令精于战术配合的德军将士如虎添翼,不屈的战斗精神在国家荣誉的感召下得到了升华。在汉堡,在汉诺威,在卡塞尔,在法兰克福,在曼海姆,在斯图加特,纵贯德国中部的这条轴线上,三百万德军将士构成了一条不可撼动的防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将苏军一次又一次声势浩荡的进攻化解于无形。

带着“饭桶”、“废柴”、“软蛋”的咆哮,赫鲁晓夫携一干国防部委员和参谋部成员飞临前线视察,在他们的威严目光注视下,苏军官兵们誓死捍卫苏维埃的荣誉。经过仓促的补充和调整,苏军三大突击集团军即展开了以汉诺威为主攻点的“风暴计划”。在从瓦尔斯罗德到希尔德斯海姆这不足一百公里的战线上,苏军集中投入了三千辆坦克、九千门火炮及三十四个师的兵力,火力和进攻人员的密集程度令人咋舌,而不计伤亡的投入也为苏联人换来了看似不错的回报——经过19个小时的激战,苏军突破并占领了德军在汉诺威南北两翼的阵地,对固守汉诺威的德国第6集团军形成了钳形包夹。出乎苏联人意料的是,这支德军兵团没有像以往那样趁着夜幕掩护迅速撤走,而是以磐石般的姿态稳守汉诺威。战役发起次日,苏军完成了对汉诺威守军的合围,赫鲁晓夫一行来到距离战场仅有几公里的前线指挥部视察,秘书们甚至已经草拟好了一篇对外宣布汉诺威歼灭战胜利的稿件,然而看起来随时可以结束的战斗却一拖再拖。为了拿下汉诺威,苏军从第2和第3突击集团军抽调了大量重炮,并以攻城经验丰富的王牌部队压阵。凶猛的炮火一遍遍翻犁着德国人脚下的废墟,昔日的花园城市变得了无生气,尽管看不到一面飘扬的战旗,每当苏军官兵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入城区,顽固的德军士兵总会像从地底爬出的怨灵对他们发起攻击。瓦砾堆中,跑不起速度的t-34只能沦为德军反坦克火箭的标靶,扛着重炮的战车好像总在挥拳击打空气,苏军步兵们依然勇敢,可惜他们的勇气换不来昔日的光辉。经过四天三夜的激战,苏军攻城部队换了一批又一批,伤亡数字迅速逼近六位数,汉诺威的主要城区还是由守军牢牢掌控着。面对这样的结果,不仅赫鲁晓夫大发雷霆,就连随行的资深将帅们也觉得颜面无存,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甚至要求亲率突击队投入作战。若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陆军元帅阵亡在了德国,苏军士气所受到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赫鲁晓夫果断拒绝了华西列夫斯基的请缨,他迅速主持召开了国防部现场会议,就地免去第2突击集团军指挥官彼得罗夫职务,任命其副手戈利科夫接替指挥,限令其24小时内攻占汉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