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页

“那边那些是你的人?”少校突然打断近卫军中尉的话,在他的红外瞄准镜中,三层楼建筑的东南角有两个人形光斑。

“喔,他们终于到了。”中尉连忙用上自己的夜视仪,观察到目标之后才解释说:“那些是我派去从侧面迂回的士兵,苏联人狡猾得很,用卡车堵死了巷子,加上两挺机枪和手榴弹就能够封锁我们的进攻路线,所以我挑了几个身手敏捷的兄弟,让他们不用爆破方式穿过那几栋建筑物,好在他们成功了,只等他们从那边炸开外墙……”

红外瞄准镜中光芒闪耀,爆炸的轰响声随之传来。观察到墙角轰开一个破洞,近卫军中尉当即高呼道:“士兵们,为了德意志,进攻!”

栅栏外的德国士兵们显然都做好了进攻准备,几挺g42疯狂吼叫着,迫击炮也在砰砰发生,步兵端着武器毫不迟疑地起身向前,而在建筑东南角外墙遭到爆破之后,苏军官兵的注意力受到了短暂的分散,他们的防御火力并不及时,但等德国士兵冲过一半距离,苏军扔出的手榴弹为防御火力提供了光照,以大耳沿钢盔为标志的身影在火光映衬下继续勇敢向前。二楼窗户和斜屋顶通风窗探出根根火舌,密集的枪弹扫下来顿时草屑横飞,转瞬间好些德军士兵就已倒下,而支援进攻的德军机枪组也不含糊,连串弹雨很快扫向建筑物二楼和斜屋顶的窗口,但苏军并不是固定在哪几个窗口进行射击,上面两层楼的守军受到了压制,一楼那些看似被完全堵塞的窗口居然也射出了子弹,冲锋枪和步枪的火力虽没有机枪那么猛烈,但平射过来还是让德军进攻部队蒙受了很大的损失。鼻高唇厚、浓眉大眼的夜战兵少校牙关紧咬,这时候带队上去除了徒增伤亡根本无济于事,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步兵同伴们与命运抗争。在万德利茨,这样的场面已有许多,由于指挥部将有限的装甲力量派往外围对付的苏军坦克,德国步兵们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进攻重任,而这也是他们一洗白俄罗斯战役之耻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轻装步兵冲过四五十米的距离只需要五到七秒,但苏制轻机枪每隔大约04秒射出一发子弹,波波沙冲锋枪的射击间隔则是惊人的007秒,以相对论的观点,这弹指一挥间的几秒却是如此漫长。倒在草坪上的德军士兵不断增加,以致于观战者心怀恐惧——他们不想看到勇敢的同伴们一个不剩地阵亡于此。所幸的是,仍有一些英勇而幸运的德军士兵擦着死神镰刃冲过苏军的火力拦截,他们俯身避开苏军枪弹向同伴炸开的墙洞冲去,这时候苏军再往窗外投掷手榴弹也无济于事了。随着德军士兵冲进建筑,激烈枪声转而从屋内传出,并且不断有爆炸产生的气浪从窗户掀出各种杂碎尘屑。看到苏军对外的防御火力迅速减弱,夜战兵少校冷漠的眼眸中闪过亮光,他跪地起身,以枪口斜向下的姿势端着突击步枪,用低沉而坚定的嗓音下令道:“吸血鬼,进攻!”

相隔不远的黑影一一起身,他们夹杂在投入后续进攻的步兵中间穿过草地,目睹了刚刚的进攻场面,他们迈过阵亡同伴的遗骸时无不心怀崇敬。顽固之敌仍在这栋坚固的建筑物内负隅顽抗,在黑暗的室内进行战斗势必为进攻方增加许多难度,夜战兵则能够凭借他们的特殊装备以及平日里的针对性训练减小进攻难度,而此时的战场已不再是1945年的东线,苏联军队也已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夜视设备,这就对帝国夜战兵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针尖对麦芒的战斗中,唯有技高一筹者才能生存下来,为本方阵营的胜利做出贡献。

黎明到来之前,围绕万德利茨中学的战斗终于在德军步兵的顽强努力下宣告结束,而在万德利茨中心医院,超过两百名苏军士兵固守四层楼建筑与德军展开激烈厮杀,德军三度攻入楼内又三度被苏军逐出,甚至连精锐的帝国夜战部队也没能扭转战局。眼看即将天亮,德军已重新占领了万德利茨的其他区域,德军指挥官只好向空军求援。黎明前的夜空很快响起了轰鸣声,不同于直升机或喷气式战斗机,这种机械轰鸣听起来就像是寻常的螺旋桨飞机。在地面无线电和焰火信号的指引下,在战场空域盘旋待命的do-217重型轰炸机赶来助战,这也是第三帝国时期保留下来的少数重型飞机之一。它躯体细长,四名机组成员全部集中在粗大的机首,以便于明确分工下的紧密协作。尽管因机动性差和操作不便而备受质疑,但凭借两台1700马力的bw801d气冷活塞发动机,do-217的最大时速达到533千米,远远超过美军b-17、英军兰开斯特以及德国的ju-88,而且载弹量在德国各型双发轰炸机中独占鳌头,是二战时期大西洋东岸的舰艇杀手。1944年秋,德军正是用这种轰炸机携带无线电遥控穿甲炸弹击沉了向盟军投降的意大利战列舰“罗马”号,在人类战争史上留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笔。数年以来,隐匿北欧的帝国军队只有维护而不具备生产大型轰炸机的能力,但线控和无线遥控武器技术的发展改进并没有停止。事实上,他们在寒冷荒芜的北挪威继续保持着制导技术的领先优势,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hs 293“滑翔炸弹”。

hs 293的外形像是一架微型飞机,用腹下一台可工作10秒钟的小型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为动力,最大时速926千米,射程5海里,总重1045千克,其中战斗部装炸药295千克。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hs-293 d型采用了电视制导技术,在弹首加装了电视摄像头,用无线电将图像传回载机,使轰炸机组可以在恶劣天气下进行攻击。早在1939年,由德国工程师赫尔伯特·瓦格纳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就开始了hs-293的研发工作,它最初以古斯塔夫施瓦茨螺旋桨厂的无动力滑翔炸弹概念为基础,将普通航空炸弹装上轻质合金的弹翼和尾翼,1940年5月制成了hs-293v2滑翔炸弹。1940年7月,在hs-293v2炸弹及其载机上分别安装无线电指令接收和发射系统,使炸弹具有机动攻击能力,进而成功研制出hs-293v3可控滑翔炸弹,于1940年中期进行了测试。由于无动力的hs-293v3缺乏足够的速度穿透战舰的外壳,于是决定加上火箭助推器以增加速度与射程,即hs-293a0。这种“滑翔炸弹”的制导系统包括fug-230be230“斯特拉斯堡”型无线信号接收器、电磁传动装置、过滤与放大无线电信号的滤波单元、三相交流电陀螺仪、高阻抗双电位器、直流发电机和使用“奥米兹”电机与电位器的操纵机构。

hs-293在发射时,载机使用fug-203“基尔”iii型无线电收发机送出操控指令,制导炸弹上的fug-230b接收机接收后对操纵面进行调整。该系统也是首种运用于航空器的目视制导系统。弹尾有一个红色照明弹可帮助射手进行引导。在3300英尺高度投放时,该弹滑翔距离可达11公里,时速在435至900公里之间。hs-293的首次作战记录是在1943年8月25日,德国空军第40轰炸航空团的do-217轰炸机在比斯开湾攻击英军反潜巡逻队,英军“兰德瓜德”号和“比德福特”号护卫舰被击伤。两天后该团的do-217使用该弹击沉了英军“白鹭”号护卫舰,也是人类首次使用制导炸弹击沉舰船的战例。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do-217轰炸机曾使用该弹对瑟堡盆地的水上桥梁进行攻击,以阻滞盟军的攻势。hs-293的其它战果包括1944年1月击伤“查维斯”号护卫舰、击沉一艘运输船,1943年9月在爱琴海击沉“大胆”号驱逐舰、1944年2月击沉“英格菲尔德”号驱逐舰、1944年6月击沉“博阿迪西亚”号驱逐舰、1943年9月击沉“瓦西里萨”号驱逐舰。整个二战期间,德军使用该型制导炸弹击沉盟军舰船约40万吨。

除了hs-293,第三帝国还有一种较为成功的制导炸弹x-1,又称弗利茨x,正式名称为c-1400x。它是没有动力的穿甲炸弹,利用从4000-8000米高空下落的动能加速,最大速度可达10186千米,总重1570千克,其中战斗部320千克。x-1中部有短小的x型弹翼,尾部有4个用无线电遥控的舵面,可修正下落的弹着点范围前后500米、左右350米以内,试验中对半径30米的圆靶命中率在90以上,二战时期一共生产1400余枚。

在万德利茨,世人眼中早已“灭绝”的do-217携带两枚hs-293a型制导炸弹(非电视制导型)。由于德国本土工业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用于生产hs-293的精密电气元件已经无从获得,在生产出性能合格的替代品之前,帝国军火库中的制导炸弹用一枚就少一枚,仅从这个方面就足以看出德国高层对万德利茨之战的重视程度。当这架do-217循着无线电指引信号抵达万德利茨上空之后,投弹手很容易从瞄准镜中找到被绿色焰火信号包围的轰炸目标,但可视环境的制约使得夜间攻击地面目标的难度比白昼攻击海上舰船大得多,这需要投弹手具备高超的判断和操控技巧,为此帝国的空中精英们利用训练模拟器进行了不下一千次演练。勤奋的付出总能够得到回报,随着飞机进入匀速的平飞状态,投弹手果断按下发射按钮,并利用目测观察不断调整飞弹航向,直至它命中位于绿色烟火中央的目标。

机载无线电通讯器中很快传来欢呼声:“击中啦……感谢上帝!感谢我们的空军兄弟!德意志万岁……”

第72章 强者之心

徐徐凉风驱散了晨霭,天渐渐亮了起来。在万德利茨城内,最后的战斗已经结束,留守此地的两千多名苏军官兵多数阵亡,只有不到三百人沦为德军战俘。为了这个了不起的胜利,德军付出的代价要比对手沉重,消耗了惊人弹药不说,光阵亡士兵就超过两千,此外还有大约三千名伤员,精锐力量一战便损失了五千。技术装备方面,德军在进攻中损失了二十多辆搭载火箭炮或无后坐力炮的轮式这辆,在指挥官眼里,它们加起来还不及那架因为机械故障而坠毁的fi-282直升机。

“根据最新战报,光荣、伟大、桀骜的德国军队在柏林北郊的万德利茨全歼苏联第22近卫坦克旅,击毙旅长维利斯托夫以下三千余人,击毁t-54中型坦克44辆、自行火炮27辆,击毁、缴获的装甲车和卡车达两百多辆,另重创苏联第200近卫坦克旅,毙伤官兵千余人,击毁、俘获大量战车,成功挫败了苏军锐气,保卫了德国首都的北大门!”

简要但极富分量的报道由德国官方发出,短时间内即获得各国主要媒体转播,成为这一天举世瞩目的焦点新闻。在盟国与苏联的阵营大战中,盟军也曾歼灭过旅级单位的苏联部队,但在苏军动辄包围、歼灭、击溃盟军大兵团的对比下,这样的胜利简直不值一提。如今,国力孱弱的德意志非但没有如外界揣测的那样一战而溃,反而凭借有序的后撤撑过了苏军最初几天的突然进攻,更在首都柏林附近成功上演逆袭。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歼灭苏军第22坦克旅都是这场战争、这个时代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场战斗。整个德意志欢欣鼓舞,军民重燃战胜强敌的希望和信心;整个西方世界唤醒鼓舞,人们一扫“苏军不败论”带来的精神压力,依稀看到了红色帝国由盛转衰的迹象。铁铮铮的事实摆在眼前,哪怕德国人的战报在人数上有所夸大,对己方损失只字不提,苏联阵营一片沉默,但这样的挫折绝不是苏维埃的末日,能挺过卫国战争初期的溃败和沉重损失,充分证明了这个联盟及其军队的坚韧不拔。第22近卫坦克旅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第200近卫坦克旅蒙受严重打击,乃至第11近卫坦克军暂时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苏军统帅部对进攻德国的决策没有一丝懊悔或悲观,作战指令接连从莫斯科发出,越过方面军和集团军,重新调整了前线部队的战斗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