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页

以苏联的战争潜力,弥补这些损失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然而眼界缩小到战术层面,由于战场位置处于苏军近卫第11坦克军和第8机械化军的连接地带,前者的后卫部队又蒙受了噩梦般的挫折,近卫红旗喀尔巴阡-柏林坦克第11军的指挥员们感到十足的惊讶和紧张,他们意识到看似软弱无力的敌人正发动一场有预谋的攻势,而他们满载荣誉的部队俨然成了敌人的目标。以最基本的军事常识辅以理性分析,第11近卫坦克军指挥部迅速调遣麾下部队回援,并联络友军协同抗敌——在发生激烈战斗的地段以北,苏军第8机械化军迅速派遣第49近卫坦克旅沿公路驰援友军。结果,这支身经百战、曾突破多层德军阵地攻入柏林市区的荣誉部队动身不久便在夜色中遭到伏击。如若伏击者只是敌人的牵制部队,以t-3485中型坦克为主要装备的第49近卫坦克旅大可以不顾一切地冲破阻碍,但他们出乎意料地遭到了大口径榴弹炮和火箭炮的密集炮击,炮火将一段长达两公里的路段变成火海,绕路而行的苏军装甲部队又因对手的反坦克地雷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只得放慢脚步扫清障碍,等他们调集精兵循着炮击方位实施战斗反击,却发现对方已经消失得无影无终,可恨空中优势在这视线糟糕的夜晚又无从发挥,最终也只能眼睁睁地任时间溜走。

视线转回到即将一夜成名的小城万德利茨,苏军第11近卫坦克军的第22坦克旅之前通过一场激烈但缺乏悬念的战斗占领该地,官兵们原本准备在这里休整一晚,待天明之后再在空军的协助下追击溃敌,但己方后卫部队遭到袭击的消息让他们匆匆整备准备再度接敌。随着战斗的进行,己方后卫部队愈渐糟糕的处境让他们倍感意外,军指挥部的命令很快到来,旅长维利斯托夫上校亲率33辆t-54搭载百余步兵奔赴战场,其余部队连同辎重车辆留在万德利茨。在这位胸前挂满勋章的上校看来,只要己方后卫部队继续牵制住敌人,自己率领的突击部队便能够以闪电之势直插敌人腹背,而即便这股敌人闻讯而逃,装备红外夜视仪的t-54也能够在遭遇战中大显神威。维利斯托夫万万没有想到,他的部队离开万德利茨还不到五公里就进入了敌人连夜布设的新雷场。在滚雷般的轰响声中,被炸断履带的t-54坦克就像是空有蛮力而无从施展的力士,只能趴在原地任敌人宰割,那些冒险下车进行抢修的苏军坦克兵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射杀,敌人在夜战中的精准射击不禁让一些苏军老兵想起五年前的遭遇。在寒冷的东线战场,无数同伴在夜袭中送命,倒在了通向胜利的最后一段路途……

下路相逢勇者胜,顽强的苏联人在前进与后退之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维利斯托夫寄希望于德军匆匆布设的雷场只能对自己的部队造成有限伤害,然而越是往前,中雷瘫痪的坦克越来越多,视线中仍在开动的t-54不断减少,此起彼伏的枪声让他烦躁不安。在他的咬牙坚持之下,剩余的坦克终于冲破了敌人的地雷封锁,他们距离战场越来越近,来自指挥部的无线电讯号和依稀可辨的枪炮声勾勒出诱人的战斗前景,正当维利斯托夫做好准备迎接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时,排头的t-54突然中弹爆炸,这在红外夜视仪中形成了极其壮观的景象——维利斯托夫连忙四向观察,可红外夜视仪并没有探测到敌方战斗车辆的活动踪迹,更让他感到不妙的是,夜视仪不断观察到己方坦克中弹爆炸的情景!

第69章 新拳

纠正一下前面有关番号和指挥官的内容:跟在苏联第11近卫坦克军向柏林推进的是苏联机械化第8军,维利斯托夫上校是第22坦克旅指挥官,第200坦克旅指挥官是谢尔盖上校。

※※※

在战场上,遭到敌人攻击却看不到敌人踪影无异于拳手上了拳台却被蒙住了眼睛,除了传说中感官能力超群、可以听声辩位的高手,其余凡人基本上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三年以前,当苏军与西方盟军首次展开激烈对撞之时,维利斯托夫和他的战友们也曾陷入这样的糟糕境地,那时候盟军多数坦克都装备了红外夜视仪,而苏军的同类装备还处于测试检验阶段。在付出了高额的学费之后,苏军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手段,而且一线部队也逐步列装简便实用的红外设备。依循以往的经验,维利斯托夫下令以30度角向道路右侧发射照明弹——这种专门为装甲部队配备的照明弹安装在坦克的烟幕发射器位置,只需炮手操作一根控制杆就能在有限范围内调整角度和方向,照明弹最远可投射到两公里之外,而那大致是普通坦克击穿t-54侧面装甲的极限距离。

照明弹发射之后,维利斯托夫当即转动炮塔,装填手和机枪手也各就各位,伴随坦克行进而不停晃动的舱室内顿时杀气腾腾。片刻之后,照明弹在映亮夜空的同时也照亮了田野中的一片圆形区域——经过收割的麦田空空荡荡,连麦垛也看不到几堆,这样的情景让维利斯托夫着实吃了一惊。他原本以为自己将会看到德军的坦克或反坦克阵地,然而惨白的照明弹下一个人影也看不到,如果伏击者藏身于近处,那么红外夜视仪应当可以观察到相应的热源,如果敌人的射击位置更远的地方,那就意味着德国人装备了射程惊人的反坦克火箭!

紧跟指挥车的动作,行军纵队中的苏军坦克也纷纷发射了照明弹,角度不同,照亮的区域有远有近,叠加起来照亮了公路右侧很大一片区域。为了摆脱被动局面,维利斯托夫令驾驶员变速行驶,然后冒着被弹片击中的风险打开炮塔舱盖。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拂走了脑袋里的混沌,维利斯托夫觉得自己能够像最好的猎人一样找出并消灭危害人间的野兽,可即便视线不受观察孔和潜望镜的约束,他依然没有发现伏击者的藏身之地,眼前只有空空荡荡的田野,孤零零的树木也不足以为哪怕一门迫击炮作掩护。如此诡异的情景让维利斯托夫顿生寒意,无形之敌最可怕,他宁愿这片田野中蹲守着占有数量优势的虎王——那可是二战时期德军威力最强劲的陆战兵器,t-54尽管在吨位和防御上差了一个数量级,但至少还能凭借空前强劲的坦克火炮拼死一战。

思维越是清晰,维利斯托夫的不安越是强烈,他意识到自己正带领这支精锐的苏联坦克部队走向绝境,胸前的勋章突然变得无比沉重……照明弹的光芒渐渐微弱,田野又隐入黑暗之中,耳边依然是发动机隆响与履带摩擦声的二重奏,突然间,视线中闪出一团火球,看起来就像是在一个屋子里有人划燃火柴,而敏锐的感官告诉维利斯托夫,敌人是从道路右侧大概五百米的位置开火,那些卑鄙的德军反坦克射手一定是隐藏在精心伪装的掩体里,而自己刚刚却没能想到这一点!

有些机会一旦失去,留给人们的就只剩下无尽的懊恼。那根奇异的火柴迅速逼近,维利斯托夫很快意识到它正直奔自己这辆坦克而来,即便t-54做出挑战极限的疯狂摇摆,这时候也来不及规避攻击了。空前强大的死亡气息瞬间压垮了维利斯托夫高度紧张的神经,在下意识地喊出“危险”、“撤退”之后,他做出了一连串让自己完全没有想到的动作:飞快地爬出炮塔,侧身一滚滑下坦克,压低重心往前迈出一大步,然后扑倒在草丛中。几乎就在他双脚触地的刹那,从这辆t-54坦克另一边传来振聋发聩的爆炸声,而在这一刻,维利斯托夫脑袋里一片空白。无情的经验在内心底告诉他,就算车组成员们听到了自己的警告,也断无逃生的时间,而t-54的防御也远没有达到完美程度。当它相对薄弱的侧面被敌人的反坦克火箭弹击中时,装甲遭到贯穿的可能性非常大,车组成员也将随之面临生命危险。以之前的战斗情形加上自己的判断,维利斯托夫相信德国人仍在反坦克火箭上使用高效的空心装药(也即是在弹头前部装一个圆锥形金属罩,锥口朝前,锥尖朝后,金属罩后部装有烈性炸药,前部空置,当弹头爆炸时,金属罩被高温熔化成高速液体金属射流,象透镜那样聚焦到空心部分的中心射向敌坦克的装甲,把装甲冲出一个洞,进而毁伤里面的设备和人员),这意味着在他选择独自逃生之时,车内的另外三名成员至少有六成概率出现严重伤亡,甚至有可能全体牺牲。

心中的悲愤和羞愧像利斧般狠狠劈断维利斯托夫的精神寄托,冷汗滑过鬓角,巨大的失落随着眼前这辆坦克的缓缓停住而涌起,他多么渴望有人打开舱盖爬出来,哪怕浑身是伤、踉踉跄跄也好,可那些舱盖就像是沉重的棺材盖一样纹丝不动。爆炸的硝烟渐渐散去,维利斯托夫的眼角余光瞟见另一枚拖着尾焰的“火柴棒”飞向后面的坦克。侧面发生爆炸之后,那辆主体外观完好的t-54开始失速,然后如同被抽去灵魂的武士般完全停止了反抗。以旁观者的角度目睹这一场景,维利斯托夫很不情愿地肯定了自己的判断:自己的部队已经陷入了敌人的伏击场,而这场战争的对手,德国人以及在幕后秘密支持他们的西方国家,要比苏联高层之前预想的强得多!

在使命感并着负罪感的驱使下,维利斯托夫从地上爬起来,他挥舞着双手想要阻止自己余下的坦克继续前进——敌人的攻击已经让他看清了形势,高速通过或是倒退撤离都可能招致全军覆没的结局,唯有依托仅存的随车步兵和已有的坦克残骸进行战斗,使敌人为了寻找攻击角度而移动位置,从而赢得一线生机。可是,命运女神似乎已经遗弃了这位多次与死神擦肩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就在他拦停后面一辆坦克的时候,一发从背后射来的子弹悄无声息地贯入他的身躯,如同拳击手的一记重击,维利斯托夫闷哼一声倒在地上,在意识逐渐模糊之时,他听到周围传来的爆炸声一个接着一个。尽管t-54和其他苏联坦克一样造价低廉,适合流水线的大批量生产,前方损失再大也能够通过后方的努力获得弥补,然而在战争中成熟起来的装甲兵却是任何工艺都无法造就的!

就在维利斯托夫和他率领出击的坦克部队陷入绝境之时,奉命留守万德利茨的第22旅所部还没有意识到步步逼近的危险。减少了一多半坦克和百余名战斗步兵,他们仍有近两千人的战斗力量,并有九辆坦克、三十三辆自行火炮和六十辆装甲车可以随时投入战斗。由于万德利茨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战场的形势,苏军指挥部显然想用它作为当前歼灭德军野战部队和下一步进攻柏林的战术支点,所以第22旅的辎重车辆在部队还未彻底打扫战场就已抵达,之前因德军阻击和炮火打击而蒙受惨重损失的第200坦克旅一部也开进万德利茨进行休整,还有一些人员则在主干公路与万德利茨之间的开阔地带抢修损坏的车辆。

距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突如其来的炮火笼罩城镇,在近乎饱和的火箭弹攻击下,小小的万德利茨根本无处藏身,让许多稍有松懈的苏军官兵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送命。数年之前,苏联军队曾在东线战场上令德国人饱尝“喀秋莎”的苦头,如今因果循环,德国人用同样的方式回敬对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国人此时所使用的并不是喀秋莎的仿制品,而是苏联人看不上眼的“盟国货”。在东西方阵营之战中,盟军为加强战场火力而大量使用了火箭炮,尤以美军二战后期装备的t34风琴式多管火箭炮系列为代表。与喀秋莎那长长的具有代表性的火箭弹导轨所不同,美制火箭炮大都使用较短的管状或盒状发射器,有些使用专门的发射车,有些直接安装在坦克、装甲车、吉普车和卡车上,在使用上更为灵活,射程和威力方面也不完全逊于喀秋莎,但盟军在战场上的弱势表现“连累”了这些性能不俗的火箭炮,使得它们没能成为叱咤风云的武器。与美国达成秘密合作协议期间,帝国军队获得了一批“风琴”,并对这种构造简单、使用便捷而且威力不打折扣的武器大加赞赏。在北欧工业条件难以满足常规火炮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帝国高层决定大量仿制“风琴”,将其作为帝国军队的主要火力支援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