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页

“上帝啊!”后来的这位伞兵中尉发出了相同的感叹。

上尉飞行员显然已经厌倦了伞兵们的抱怨,他不再理会两名差不多年轻的中尉军官,而是将自己的飞行员们召集起来开了个小会,等到这群人散场的时候,伞兵们也都陆续登机了。

上尉飞行员瞧了瞧手表,轻描淡写地说道:“伙计们,祝你们好运!”

夜深了,在从布拉格通往赫拉德茨的铁路线上,一列列军列正向东疾驰而去,这些长长的军列只有车头开着信号灯,后面的客运和货运车厢都隐藏在黑暗之中,铁路沿线执勤的哨兵们,只能通过咔嚓咔嚓的轰鸣声来判断这些火车的远近。由于准备仓促,在这些军列的平板车厢上,坦克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用帆布掩盖起来,因而型号也易于辨别——在率先通过的列车上,由捷克ckd公司(斯柯达只是起到了辅助研发的作用,并不是主生产商)制造的38t坦克数量最多,而从型号上来看,这些大都是改用焊接技术的d型和e型,后者还在车体和炮塔正面加装了附加装甲,侧面装甲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就性能而言,它们已经算得上当前各国“轻型坦克”中的翘楚,在正面作战时也能够与苏军bt系列坦克相抗衡,但若是碰上了苏军的中型甚至重型坦克,这些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的战车就几乎是毫无办法了!

位于波西米亚东部赫拉德茨,在奥匈帝国时期就已经用铁路线与这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腹地连接起来,当这一地区在1939年被德国吞并的时候(1938年吞并苏台德地区,1939年3月,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并要求德国保护,德军开进布拉格,进而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赫拉德茨已经成为拉贝河上游最繁华的工业城市。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这里很快遭到了苏军飞机的光顾,但为数不多的炸弹只是吓坏了这里的居民,铁路系统和主要工业设施依然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德国国防军第44步兵师在由原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改编的保安部队协助下沿着贝拉河构筑起了防线,抵御着从波兰南部侵入的苏军。

临近午夜,由奥托·冯·科贝尔斯多夫将军指挥的第19装甲师(1940年底由原第19步兵师改编而来)主力已经顺利运抵赫拉德茨城郊,此时他们的先头侦察部队已经抵达了距此不到40公里的边界地区。只不过在苏德两军隔界对垒的情况下,小规模的攻击侦察行动并没能获得实质性的进展,直到该师的第30装甲团投入进攻,并且得到了第44步兵师的炮火支援,苏军才丢弃阵地向后撤退——刚开始的时候,这支番号为“第150步兵师”的苏军步兵部队还能够有组织地边打边撤,但他们对德军装甲部队的突然出现明显缺乏心理和战术上的准备,师属炮群安置在阵地后方用以隔界轰击对面的德军工事,德军装甲部队冲过防线后一个轻松的迂回就将炮兵阵地拿下!

黑漆漆的环境同样为德军的这次进攻增加了突然性和隐蔽性。当德军装甲部队以连为单位沿着公路快速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来不及撤走的苏军步兵被截断退路,尤其当德军的装甲部队占领苏军阵地后方大约6公里处的一座桥梁之后,被堵在桥梁南面的苏军无助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而拥有一辆四号指挥坦克和六辆38t轻型坦克的德军先头装甲连依托桥头阵地展开了一场残酷的大屠杀,二十分钟之内,7辆坦克竟然打光了所有的机枪弹药,这时第二支德军装甲连也从后方赶来加入到这场战斗当中,在极端恐惧和绝望的情况下,所剩的千余名苏军官兵四散奔逃,将两百多名轻重伤员留给了德军。

巩固了桥头堡之后,德军先头装甲部队稍作补充就继续向北推进,而部署在第二线的苏军部队更是对这场夜战缺乏准备,有几个步兵团得到前线遭到进攻的消息后沿路赶来,稀里糊涂地撞到了德军坦克的炮口上,为数不多的反坦克火炮甚至没来得及调整就被德军摧毁,倒是有几辆德军坦克被苏军的反坦克枪械所击伤。

当德军第19装甲师努力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北推进时,从德国东南部机场起飞的62架运输机也已经通过布拉格-赫拉德茨-克沃兹科这条线路飞抵目标上空。隶属于德军第1空降师的7个伞降连以300多米的高度实施伞降,在风力达到3级的情况下,各伞兵部队落点虽然有些分散,但在落地之后,各连队还是迅速按照原定计划向克沃兹科以南的苏军机场集中——实际上,这座野战机场于4月4日也即是苏军入侵后的第四天方才建成,但4月14日就落入了苏军之手。作为一座临时建立起来的小型机场,这里只有一条宽阔但长度有限的平整跑道,雨雪天气无法使用,周围的高射炮阵位也是临时构建起来的,唯一算得上永备工事的只有一处可容纳二十人左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空指挥所。

在没有预先轰炸的情况下,德军伞兵的进攻只遭到了轻微的抵抗,他们不仅击溃了守军,还顺手缴获了一架停留在这座机场过夜的轻型飞机,苏军部署在这座机场周围的十余门防空炮和一些高射机枪也拱手让给了德军伞兵。

尽管lg-40型无后坐力炮已经是目前最轻便的火炮,冯·布吕歇尔中尉和他的连队还是受到了一些拖累,以至于等他们赶到机场的时候,战斗早已经结束了。在怀特岛的战斗英雄卡尔·齐默曼指挥下,各伞兵连立即以机场为中心构筑了环形防御工事,不出意外的,冯·布吕歇尔和他的迫击炮连依然担当火力支援,因而全员配属在了防线的内层,相对远离了苏军散兵射来的冷枪流弹。

这座野战机场被苏军占领后,虽然规模没有进行扩大,可至少原有的一些设施都被保留下来,而且还配置了苏制的发电机和照明设备。在德军伞兵们的努力下,机场很快运作起来,在灯光信号的指引下,第一架载运伞兵部队的“容克-52”于凌晨1时47分安全降落在了跑道上,此时此刻,隶属于第19装甲师的德军部队已经推进到了距此约40公里处——若是德军不以空降方式突袭机场,那么苏军守卫部队很可能像德军当初撤退一样破坏这座机场,那么德军想要再把它利用起来可就得花费不少时间了。

按照38t轻型坦克的公路时速,40公里不过是一个小时的行程,然而单纯的数学运算在战场上是行不通的。且不说长途跋涉多么考验坦克手们的身体和忍耐力,以这个时期的机械水平,一辆坦克在不出故障的情况下持续行进距离其实非常有限。正因如此,1938年德军挺进维也纳时才会出现坦克一路抛锚的尴尬场面,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时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果奥地利人或者更为强大的捷克军队稍作抵抗,德军恐怕很难占到便宜。在西线战役中,德军装甲部队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一支作战行军的装甲部队即便在缺乏后勤供应的情况下,每日的正常推进距离也能够达到一百多公里——若是战况需要,还能够以战场强行军的方式加快进程,代价则是坦克零部件的加速损耗以及部队临时性的非战斗减员。

第73章 典型防御战

冯·布吕歇尔中尉和他的连,部署在机场以北的一座小山丘上,它的顶部高出地面不过二十多米,却是这附近不折不扣的制高点。若是在视线良好的情况下,高度就能够顺利转化为火力优势,一门75毫米口径的无后坐力炮最远射程甚至超过了普通的步兵炮!

夜幕阻隔了视线,也稍稍减轻了德军官兵们的忐忑。诚然,没有人会奢望苏军主动而彻底地放弃这座机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架又一架“容克-52”如它们在怀特岛战役期间所作的,不断在这条件简陋的野战机场上起飞、降落,运来战斗部队以及整桶的燃料和整箱的弹药,环形阵地迅速得到了加强,风甚至带来了空降兵们努力挖掘战壕工事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