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页

张承业是朝廷派往河东的监军使,素为李克用信重,由他亲自赶赴河东与义武边界处等候,足见李克用对此事的重视。——也不由李克用不重视,被宣武困顿近年,河东已是人穷力乏了,从在晋阳负责联络的卢龙监军使张居翰的来信中,就可以看出晋阳对这批粮食有多么望眼欲穿了。

李诚中叹道:“东平王势大,如今之天下,能与东平王相争之兵,只剩河东与淮南了。晋王这个人,我还是很佩服的,希望他能够坚持下去,只要给咱们拖出两年工夫,咱们卢龙就不惧东平王了。”

韩延徽不住点头,忽然神色凝重,又似乎有些激动,道:“大帅,天子自凤翔发出敕令,加封东平王为梁王,以后朱全忠就是梁王了。”

朱全忠早先为东平郡王,后加封东平王,享亲王爵。此刻又由东平王改称梁王,其中意义颇为重大。

唐制,亲王又分两类,其中一字王是最尊贵的爵位,向例只封李姓皇室,到了唐末,一字王被加封于强镇节度使之上,但仍旧不出李姓,比如李茂贞,又比如李克用——李唐皇室赐他们李姓,宣称他们都是李氏血脉。

今年年初的时候,天子为了让朱全忠撤去围困凤翔的大军,想赐朱全忠李姓,让他和李茂贞结为兄弟,目的就是想让朱全忠也成为“李氏族人”,好给他加封一字王。但这个提议被朱全忠毫不留情的拒绝了,朱全忠不稀罕这个一字王爵,他不可能为了这个爵位而撤军。天子热脸贴了朱全忠的冷屁股,面子丢个精光,当时只得作罢。

但现在局势又不同了。朱全忠主力在晋州,打得河东军节节败退,眼看凤翔解围无望;宣武军偏师围困凤翔,让凤翔城困顿一年,如今天子在城内连饭都吃不饱了,李茂贞、韩全诲等人也开始饿肚子,再这么耗下去,谁也支撑不了。于是天子也不管朱全忠是不是姓李了,直接加其为一字王,指望朱全忠得了这个最尊贵的爵位,能够解除对凤翔的围困。

这不仅仅是一个爵位的问题,关键是爵位背后隐含的意思相当重大,分封外姓为一字王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天子和朝官们终于被迫达成了共识,准备“效战国”!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什么是“效战国”?顾名思义,就是要比照战国成例。这一思潮并不是今日才有的,它来自肃代之际。

天宝变乱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平定,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死,也并没有真正让大唐获得天下承平。肃代之后的所谓天下承平不是兵力平定下去的,而是相互妥协下的结局。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兵祸并没有真正打出一个结果,安史系集团仍旧据有重兵,朝廷仍旧无力应对。

经过默契和妥协,代宗皇帝不得不承认了安史系集团事实上的尾大不掉,以安史系旧将中的代表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这就是大唐藩镇割据之始,魏博、成德和卢龙也被称为河北三强藩。三镇各拥重兵、自立一方,仍然在事实上保有河北之地——也是当年安史系集团的发源地。

换句话说,打了八年惨烈的战争,河北仍是河北,朝廷仍是朝廷。安史系集团回到了原点,朝廷仍旧拿河北没辙。

从这个角度而言,李诚中应当属于安史系集团的继承者之一,继承的是安禄山、史思明的未竟事业。

再加上不久之后册封的缁青节度使李正己,这就是早期的四镇割据。李正己也是安史系旧将,只不过他没有跟从安禄山、史思明叛变,反而相应朝廷号召,参加了平叛战争。

所以,如果要认真分析的话,天宝变乱并非七年零两个月,而是延续了一百五十年。变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安史系集团进攻朝廷,以失败告终;第二阶段是朝廷反攻安史系集团控制的河北,同样以失败告终;第三个阶段是朝廷和由安史系集团发展起来的河北武人的对峙,最终朝廷方面越打越无力,平叛战争打崩了,导致天下离散,藩镇割据的火种也由河北、缁青而蔓延到了整个大唐,武人们登上了中国历史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