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页

还有香艳版,比如大唐都督和契丹公主不得不说的故事,或者是肌肉猛男连御百女以致契丹男子羞惭得无地自容……

不管故事怎么流传,内容怎么不靠谱,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契丹人放弃抵抗的消息传出后,当李诚中从契丹大营中坦然而出之时,在外苦等的上万士卒立刻欢声动地,西辽泽上空爆发出了一片片激昂的高呼声。

“都督万胜!……”

“营州万胜!……”

“大唐万胜!……”

这个夜晚,李诚中的威望达到了顶点!

一旦李诚中解脱了内心的思想纠结,所有的谈判都变的立刻快捷起来。

李诚中决定保留契丹这一族群,给契丹人继续生活下去的道路。但是他也不能就此作罢,听凭这个民族有可能存在的第二次崛起。

李诚中的第一刀就挥向了迭剌部。

通过这几年对契丹人的苦心研究和分析,再结合后世的认知,李诚中逐渐对契丹人的崛起道路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当然,这种思路仅存在于他的内心之中,属于绝对的个人观点,因为穿越这一匪夷所思的经历是无法对人明言的。

李诚中认为,契丹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后世的大辽,是基于几个最主要的原因而行成的。

首先当然是大唐的分崩离析。其实仅就当前的形势而论,就算如今大唐藩镇林立,中原战乱不休,朝堂倾轧争斗,天子威严扫地,但大唐的兵锋仍然不是契丹人能够抗衡的。哪怕是单单与契丹控制范围接壤的卢龙、河东两镇,随便拿出一镇来,对于契丹人而言便如望高山一样仰止叹息。

李诚中的这一认知其实在那一时空的正史上也得到了证实,契丹人在崛起的前期历程里,主要征战对象都是草原各族,对于卢龙边关的作战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当中,说白了就是趁其不备抢掠一把,然后迅速逃窜,从来不敢轻缨卢龙虎须——更别提河东强镇了。关外营州的丢失,既有卢龙军不堪其扰的因素,也有卢龙军本身忙于争战河北而无力他顾的原因。

史实证明,当刘守光夺取节度之位、归附宣武之后,在卢龙获得了喘息机会的后十余年里,契丹人被刘守光打回了原形,每年都要向卢龙敬献大量财物。

所以,契丹人的崛起仰仗的其实是大唐灭亡后的分崩离析,他们真正将目光投向中原地区是在五代中后期。

契丹人崛起的第二个原因,是在大唐无力北顾的绝佳时机下,攻占了渤海和新罗。尤其是渤海,这个未经战乱立国二百年的国家,为契丹人提供了巨额的财富和庞大的人力,契丹人从渤海人这里还获得了与大唐一脉相传的文明和匠艺。由此,契丹人一夜暴发,奠定了后世大辽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