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页

冯道在一旁道:“自榆关起始,到如今的燕郡,这三百里路可着实不易,咱们府库中为此已经耗费了五万贯,都督的意思还要修筑燕郡至怀远,燕郡至锦县的路,预计还需支出十万贯,对府库的压力很大。”

李诚中想了想,道:“不止,下一步还需要修筑怀远至扶余,怀远至辽城,辽城至建安,辽城至西京等等官道。”

冯道一惊:“如此,恐怕耗靡太过了。”

李诚中道:“不计一切代价,必须筑好!官道的意义,可道老弟也是知道的,过去为何东北各族此起彼伏的反叛?与交通不便有很大关系!对于咱们营州来说,道路延伸之处,才是真正能够治理之所,对于行商的意义姑且不论,有了官道,咱们的大军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我们需要到达的地方。尤其是燕郡至怀远、怀远至扶余的通道,应当作为第一紧急的事务来处理。以目前的进度而言,仍然不够,我需要继续投入人力,同时开工怀远至扶余的官道。”

随着营州在扶余设置的观察判事房传来的各种消息,契丹内部的权力倾轧已经越来越严重,身为营州都督,李诚中有责任、有义务干涉契丹的内部事务,这种紧迫感也越来越强烈,他需要这么一条道路,可以让越来越依靠后勤的营州军迅速到达指定战场。

可是长史府的力量毕竟有限,单单是目前的筑路主力,就是依靠平州来完成的,想要达成李诚中制定的目标确实很困难,对此,李诚中的解决之道就是外包。

“将筑路任务外包出去?可是……谁愿意干呢?都督所说外包又是什么意思?”冯道疑惑的问。

“所谓外包,有两种模式,咱们可以召集营州、平州、蓟州、幽州的商人,在柳城开一次大会,将各个路段分包出去,由商人们组织人力修筑官道。嗯,甚至可以召集渤海的商人,那边的豪门大户有钱得很……外包的两种模式为,其一,由长史府给钱,比如怀远军城至扶余城的路段,长史府定出一笔筑路费,可以是五万贯,甚至可以是十万贯,由行商来承接,完成之后,咱们查看,符合标准,便付清款项。其二,长史府不给钱,给的是使用年限,行商筑路完成之后,可以收取过往商客的费用,每过一人或一车,收取一定费用,连续收十五年,十五年之后官道收归长史府。”

“收费?”冯道明显对这种方法不甚理解:“这也能收费?”

“不错,这叫过路费,想要快一些到达,就必须走官道,既然要走官道,就要付费,否则,对不起,请不要从这条官道上行走!”

冯道还在默默思索这条极富创意的方法,李诚中已经下令了:“现在就让长史府向各州发布通告,下月初九,在柳城召开行商大会,营州有一个极好的赚钱机会,让他们都来参详!”

当一名文吏将冯道草拟的通告带回柳城之时,众人已经来到了燕郡,县令完失明带领城中大小官吏出城迎接。完失明是原契丹品部大长老,但这位大长老却没有胡人那种野蛮粗率的作风,相反,他受汉人文化影响很深,一举一动都在刻意模仿那股子让李诚中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酸儒味。

燕郡是营州生产规划中的皮毛基地,但李诚中来燕郡的目的并非视察甲胄和衣料的生产,他的目的是为了看看这里出现的书院。

卢龙军去年的惨败除了丧失大量地盘之外,还导致了一种反常的人丁流动,许多卢龙控制下的南方大族纷纷出关,奔营州而来,在柳城和燕郡等地避居,与前年的人丁流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大族家学渊博,文化程度较高,深得完失明的看重。为了彰显自己的风雅,同时也因为自己的喜好,完失明充分和这些大族交往,并且积极鼓励他们在燕郡设立书院,于是燕郡建成了三家比较有规模的书院:白坡书院、雅山书院和燕郡书院。

李诚中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身在渤海,他当即对完失明的行为予以了极大赞扬,并提出了书院的办学之道。李诚中提出的办学之道包含两点:兼收并蓄、高低搭配。

所谓兼收并蓄,即授课内容包含百家之长,不仅含儒学,而且包括术道,将术道列为与儒学并重的课程。这个时代还没有后世将儒学推崇到至高境地的地步,同时儒学中也没有排斥他物的学术霸论,所以这样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弹。术道包含许多内容,比如法、比如数、比如农、比如工,甚至还有简单的行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