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页

随着李诚中的军工大生产运动,除了平州刺史张在吉从中获得巨大利益之外,高家、李家和王家也分别收益。

高家的参与主要是在海船上,第一宗贸易的收益则来自于江淮地区输送的流民。自四月起,在六个月的时间里,高家船队向江淮地区跑了三趟,一共拉回六千余流民,这些流民都被安置在了小凌河流域,开垦当地的未耕之地。李家主要获得的是盐的收益,他们据有河北大地上最好的盐池,李承约本人就是盐城守捉使,营州的用盐主要来自于李家的供给。王家主要向营州提供丝麻和绸缎,李诚中的冬季常服所用的大量布帛都来自于他们的输送。

但营州毕竟只有一州之地,人丁也才十七万上下,当最初的疯狂采购渐渐平息之后,三户豪门不约而同的找上了李诚中,希望能够开启新的贸易渠道。李诚中在幽州的时候曾经答允过这些豪门,将来在营州开出东南西北四条商道。如今向西经平州、蓟州而至幽州的商道已经成熟,向南方的海路也已经为高家独有,现在是到了开辟北部和东部商路的时候了。

北部商路如今已经不是问题,怀远条约的签订,让李诚中可以将触手深入北部契丹人控制的草原,但已经被营州初期大采购提升了胃口的这些豪门显然目的不止于此,他们对于向东的商路抱有更大的期望——当然,这也符合李诚中本人的期望。从怀远军城的缴获来看,东方就像个不着寸缕的美人一样,正对他张开怀抱,这样的诱惑,谁又能真正抵挡得住?

第六章 西京变(六)

十月初九,小雪。

李诚中对这个时代的历法越来越敬服于心,因为其对农时的估算和对天气变化的预测到了相当精准的地步!节气中的小雪天刚至,营州的第一场雪就从阴霾的天空中降了下来,飘飘洒洒的铺上了柳城的城墙和街道。

柳城的东门刚刚开启,十驾大车便鱼贯而出,沿着这几个月被日渐增多的行商和路人们踩踏出来的道路,向燕郡而行。

雪天出行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打算,但高明博却顾及不了那么多,除了尽早展开营州军总部调查统计局的站点铺设外,他还想早日见见自己那个不受宠爱的娘亲,回去看看熟悉的街巷,回味一下猪皮冻的滋味。同时,他更有一种想向母亲证明自己的冲动,证明自己的人生有了巨大的转变,证明自己努力过后取得了可喜的荣耀,虽然这种荣耀就好似锦衣夜行一般不能全部展现,但至少,新的军衔制度实施之后,他正八品宣节校尉的身份已经可以显摆一番了,更何况还有一个总部虞候司统战处从事的身份可以摆摆谱。要知道,这可是正二八经的大唐官身,可不像渤海国那些官阶一样满身的土腥气!

这是营州军总部和长史府联合开展的一次特别行动,由长史府出面召集和组建商队,由营州军总部调查统计局派人挂名总办,向东打开渤海国的商路,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渤海国内成立以商铺为掩盖的秘密情报站。出身渤海国的高明博自然成为了“总办”当仁不让的选择,带领着这支由三家行商、五十人构成的商队向东进发。

三驾大车装载着关内运来的白瓷、两驾大车上是满满的丝帛,还有四驾大车堆积着各种中原所产的笔墨纸砚,高明博对渤海人的喜好门儿清,知道这些大唐所产的货物,是渤海国贵族和官员们的最爱。其实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是从大唐运过去的,都会成为渤海国上流权贵们追逐的目标。这是一种时尚,这种时尚主导了这个时代大唐周边诸蕃的生活风气,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就连高明博自己,他也说不清到底是怎么想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渤海人,一个豪门出生的庶族子弟,高明博幼时与身边的同伴们都深受这种风气影响,以用大唐之物为荣、会说大唐话为骄傲,当然,其中也伴随着许多嫉妒的心思。高明博和他认识的年轻人一起,都曾经一起鄙薄唾骂过来自大唐的行商,为那些唐人的傲慢而记恨于心,但谁也说不清楚,其中究竟有几分是出于自卑,有几分是出于艳羡。

就好像现在,他一旦真正成为了大唐的官员,就立刻由衷升起一种自豪感,完全的认同了渤海人其实也是大唐人这一朴素的观点。对于高明博来说,这一点他现在已经越来越肯定了,既然每一代渤海大王就要接受大唐天子的册封,既然渤海事大唐为宗主,既然大唐以羁糜州之例待渤海,为什么渤海人不是大唐人?

究其本因,可能之前的他便如同所有渤海人一样,其实以不能生为大唐人而感到沮丧吧。可是今天,当高明博成为了一名大唐的官员,成为了深受李将军欣赏和器重的心腹时,他已经有些忍耐不住了,他迫切的想要告诉自己的母亲,告诉那些看不起自己的家人和那个对自己冷眼以待的父亲,同时也告诉自己的朋友,他高明博经过自己的努力,是的,完完全全依靠自己,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唐人,而不是尊奉大唐为主藩国人。

哦,不,他觉得自己更应该告诉他们,正如李将军所言,藩国人也是唐人,是大唐的子民,渤海国与契丹、奚、室韦一样,与大唐的关系就好比卢龙、魏博、成德之于大唐,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高明博一路上思绪万千,带着商队在天色濛濛的商道上行进,每踏出一步,都感觉到一阵轻快和期盼。感谢精准的历法,小雪天的确是小雪,而非大雪,行到黄昏时分,雪住了,道路也未见多少泥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