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页

景务修满意的“哼”了一声,瞧向一旁的宋道弼,心道,如何?咱们以前只要稍微强硬一些,日子也不会那么不好过。

宋道弼点头示意,景务修从袖中取出三本奏折,径自递到天子桌前,道:“大家,这里有三份政事堂的本章,咱家和宋枢密议过了,可依此批。”

天子连忙打开三本奏折,一一过目,立刻发现其中的端倪:这三本奏折的批拟全是出自徐彦若之手,并无崔胤和崔远二人的附议。他抬头看了看面前盛气凌人的景务修,再看看一旁坐在绣墩上紧盯着自己的宋道弼,心中百般思量如电闪而过,试探着道:“怎的没见崔相的附议?”

景务修当然知道天子所说的“崔相”是指崔胤,而非崔远,揾声道:“有政事堂当朝一相署议即可,何须三人?”

天子十分聪慧,立刻明白了背后的诸般端倪,也不多话,传召印监令取过玉玺,当场用印。看着宋道弼和景务修大摇大摆的收起奏折,转身离开,天子才颓然靠在椅背之上,此刻已然满身都是冷汗。

呆坐良久,天子忽然闭眼,从椅背上向下出溜,直接躺倒在了地板之上,惊得在旁伺候的印监令及内侍、宫女一片慌乱。

天子身体不适而晕厥在地的消息传了出来,整个太极宫中好一阵鸡飞狗跳,太后、宫中嫔妃、内廷大臣们都纷纷过来探望,天子只在床榻之上呻吟不止,显是虚弱无力,太医们也诊不出是个什么具体病情,只以饮酒过量、又逢秋寒为名,下了些弥补的方子。

当晚,内侍薛齐偓忍着后背上的伤势来服侍天子,却被天子一把抓住衣袖,薛齐偓一惊,问道:“大家?”

只燃着一盏烛火的昏暗灯光下,天子睁着双目,凝视薛齐偓:“速去寻崔相,让他来探视朕,记住,隐秘些。”

第四章 西京变(四)

天子李晔在长安太极宫中的这次染病对于如今的大唐天下来说,只不过是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一桩,要是放在天下承平之时,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可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却显得毫不起眼。天下藩镇们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你进你的兵,我种我的田,势强者苦心筹谋着抢占更大的地盘,势弱者满腔心思巩固自己的实力。

李嗣绍和周德威带领着河东军与葛从周在邢、洺反复拉锯,拼命威胁宣武军侧翼,试图援救卢龙的刘仁恭,避免河北大地完全沦入宣武军之手;刘仁恭则退守老鸦堤,进一步收缩防御,竭力维持摇摇欲坠的防线,努力维持着河北三镇最后一藩不向宣武军投降。而远在营州的李诚中,则在稳固和经营着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地盘,尽量使手中的实力更加强壮一些。

天灾人祸并不总是相伴而行的,至少李诚中很感激这个时代的老天爷,在这个藩镇乱战的年代,在这片人祸频繁的东亚大地上,居然年年风调雨顺,实在是有违他的一贯认知。在他的印象里,宋代不知,但至少元朝、明朝乃至清朝,不都是战乱伴随着大灾么?可是他穿越来到的这几年里,只要你用心耕作,总能获得丰收的喜悦,这不能不说是件极好的事情。

当然,李诚中并不知道,他所处的这个时代正是东亚大地上的第三个温暖期,再过两百年,随着温暖期的结束、寒冷期的到来,北方草原上的胡人,如女真、蒙古,将受不了越来越严寒的北地,开始大规模南下,中原大地将迎来再一次胡人肆虐的时代。

就李诚中所占据的营州来说,也获得了粮食的丰产,只不过因为耕地不多,新占的松岭之外的荒地还没有开垦,所以仓廪并不足以满足所需。但这并不要紧,平州是卢龙的粮仓,那里的粮食堆积如山,李诚中完全可以用牛羊来换取——因为风调雨顺,草场很是茂盛,所以营州的畜牧业态势良好,牛膘羊肥!

之所以打算以牛羊来换,主要是李诚中手中的金银和铜钱太多了,如果都流向平州及卢龙各州,将造成钱价的巨大贬值,非常不合算,所以他在兑换粮食及农具的时候,以牛羊和铜钱的对半支付为手段,保证了营州在贸易中没有吃太大的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