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页

当然,并非所有的国家都打算置身事外。美国政府派出以国务卿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为首的特别代表团出席会议,但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绝不是恭贺和平。在英国王权事件中,威尔逊政府既不宣布承认罗伯特一世政权,也不宣布支持爱德华八世,而是和两个政权都保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和联系,美国人一贯的中立商人主义在这里尽显无疑——一方面照样对流亡加拿大的英国政府出售军火,另一方面对于英国本土重建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如此规模和影响力的会议,太平洋区域的另一个强国日本自然不会错过,作为特使出席的是外交大臣加藤高明,这也是日本内阁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实权派人物。与美国人“关心”欧洲重建相比,日本人这次来的目的和以往并无区别。在于德国签订秘密协约之后,日本政府对英宣战然后大摇大摆的开始了对英国东南亚殖民地的入侵,新加坡、马来西亚先后升起了膏药旗,但日本政府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明白若要成为东亚和太平洋区域的霸主,加入同盟国体系是一种“必须的政治背景”。

在这样一种各怀心思的气氛中,由27个欧洲国家参加的欧洲和平大会如期举行,另有11个非欧洲国家派出特使前来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会议。这原本是一次瓜分胜利的会议,然而由于战败国英国的新政府与德国的特殊关系,会议的进程让许多人颇为意外。会议桌上根本看不到垂头丧气的失败者,罗伯特一世,英国的新君主,如同胜利者一般昂首挺胸,德国与英国代表之间进行的是和平谈判,更不如说是合作谈判,双方的情绪始终是放松的、平和的。

1915年8月的最后一天,英王罗伯特一世代表新英国政府与德国政府签订了《德英和平条约》,这一条约正式宣告两国战争状态的结束。条约还规定英国将继续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存在,但宪法必须在德国政府的监督下进行修改,今后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将分别拥有各自的政府,英国的中央政府仅负责外交和殖民地事务,不对各自治政府的经济和军事行使权力。

此外,条约内容还包括:

除规定数量的皇家卫队和警察之外,英国不再保有任何形式的军队武装;

5年之内,德国陆军将在英本土驻扎军队以协助英国政府维持治安,驻军数量由两国政府共同商议决定,5年后若英国治安情况良好,德国将逐步消减直至撤出所有驻军;

20年之内,英国的帕斯卡弗洛和波特兰军港无偿提供给德国海军使用;

除排水量100吨以内的警用巡逻、救援舰只外,所有军舰作为和平保证交予德国政府,今后英国政府建造军舰的计划必须事先得到德国政府的同意,且不论政府或民间今后均不得建造排水量超过1万吨或航速超过25节的民用船只;

所有飞机(包括飞机发动机)一律交由德国政府,今后英国政府和民间均不得制造和拥有飞机,官方和民间交通运输所需飞机和飞行员将由德国政府将提供;

英国政府承认战争中由德国占领的殖民地区域,作为回报,德国政府将协助英国政府收回目前由旧英国政府控制的地区;

英国政府本应支付100亿英镑的战争赔款,但鉴于两国政府历来友好的关系,而此次战争的应完全归咎于乔治五世及其政府,因此德国政府善意的免除英国政府赔款。

作为德国的最高统治者,德皇代表德国政府签署了这项和平条约,对英宣战各国除德国之外并未直接出兵,因而在这个条约上的签字仅有见证的意义,最终欧洲各国代表所得到的仅仅是“和平”二字。

条约签署的当天后来被定为欧洲和平日,但就在这一天,英格兰和苏格兰许多地区都爆发了反对政府签署《德英和平条约》的示威游行,一些地方愤怒的平民甚至与罗伯特一世的皇家卫队发生了流血冲突。

真正的和平远未降临!

第三十八章 联合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