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页

作为祭酒这个想法的启发者,当仁不让的被挑中了。

身为国子监最年轻的一个学生,孟清让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引人注目。之前看他整日埋首于藏书楼,其他人还在暗地里笑话,说他只会读死书,结果他不声不响就做了这个大事。

能够参与主编这样一套为后人指引方向的经典丛书,将自己的名字留在后面,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尤其是对于这些尚未进入仕途的太学生来说。

这件事在国子监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很快几位平时才识过人的太学生被挑选出来参与。

他们刚开始还有些志得意满,认为孟清让能够做到的事,对他们来说更是小菜一碟,但是很快就被先生骂得找不着北。

这些典籍涉猎极广,儒家各派各有研究,习惯了严守师传,众人不敢轻易质疑。偶有感觉不妥之处,也只疑心自己见识不够,没见过这个。进度自然就慢了,疏漏之处也多,几人齐心还抵不上孟清让一人。

第31章 宅斗不约   到了这个地步,他们再也……

到了这个地步, 他们再也顾不得往常的不睦了,若是再如此只怕就会被踢出这一盛事,再也不能参与。于是他们拉下面子虚心求教, 孟清让也乐得有人帮忙干活, 对他们毫不藏私。

他们却觉得孟清让是大度, 不计前嫌, 年纪虽比他们小, 可无论从才识到肚量, 却高出许多, 至此,才真正的服气了他99zl。

编书是个漫长的工程, 长到足以送走一届学子,孟清让进国子监时恰是上一届会考结束,到新一届科举, 刚好三年。

经先生许可,国子监有一批学子可以参加这一届科举,说来也巧, 参与汇编工作的学子这一次都打算去参与科举, 孟清让也是。

虽然孟清让才十三岁, 但没有人怀疑他的实力,三年间,足以让他证明自己。都说文无第一, 武无第二, 可国子监的学子已经被打压习惯了, 他们现在每次做策论诗赋后,都是直接将孟清让的拿出来,剩下的再评, 对他们来说第二就是第一了。

一起准备参与汇编的学子已经暂停这工程,专心准备科举,孟清让却一如既往。没人操心他,原因只有一个,所有人都相信,中举对他来说是一件垂手可得的事情,至于是什么名次就看老天爷心情了。

成德侯爷十分期盼着请让能够跟他给他争个脸。孟清梓虽然入了宫做伴读,说是由翰林院的才高之士教导,但说实话,陪着太子读书,能够有多少关注。

孟清梓的同窗多是权贵之子,求学气氛本就没有那么浓厚,几年下来,孟清梓的学问没多少长进,但看脸色溜须拍马的本事倒是见长。成德侯对他是恨铁不成钢,他已经参加一次科举了,连个举人都没中,就灰溜溜地回来了。

他现在对孟清梓不抱希望了,将希冀全部寄托在自幼聪慧过人的小儿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