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页

古今名联谈趣 梁羽生 1641 字 1个月前

丛桂有坊含湛露

征求下联,无人能对。难对之处在于必须用地名来对地名,文义不能牵强。而且只解释得通,也还不能算是佳作,因为上联是可以作为一句诗句看的,下联也应该是一句有情景,有韵味的诗才算合格。到了何淡如,方始对得出来。他对的是:

六榕无寺挹清风

需要略加解释。“六榕寺”为广州名胜之一,寺门的“六榕”二字是苏东坡写的,但他只写了“六榕”二字,“寺”字却没有写,故曰“六榕无寺”。六榕寺近“清风桥”。“湛露”是巷名,“清风”是桥名,也恰好可以相对。

苏东坡的题字有段掌故。据徐续的《广东名胜记》所述,六榕寺最初是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五三七)所建的“宝庄严寺”,到南汉(五代十国之一。公元九一七~九七一)改名“长寿寺”,到北宋再改称“净慧寺”。宋元符时,苏东坡来游净慧寺,见寺庙内有六棵榕树,遂信手挥毫,写下“六榕”二字,不意“六榕”广为人知,到了明朝永乐九年,即因苏东坡有此题字,而改称“六榕寺”了。六榕寺至今还在,但那六棵榕树,则早已没了。

三十八、六榕无树记东坡

根据徐续的《广东名胜记》所述的掌故,再来看何淡如对的那个下联,“六榕无寺挹清风”,和上联“丛桂有坊含湛露”虽然对仗工整,但也还是略嫌牵强。因为是有寺无榕,并非有榕无寺也。(到明朝改称六榕寺时,那六棵榕树,已是早已不存在了。“六榕无寺”虽可解释为苏东坡没写那个“寺”字,究嫌略为牵强。)

现在六榕寺的正门仍高悬着“眉山轼题并书”的匾额“六榕”,寺联则是顺德岑学吕所撰的:

一塔有碑留博士

六榕无树记东坡

上联也有段掌故,六榕寺有个“花塔”,原名“舍利塔”,是和六榕寺的最前身“宝庄严寺”同时建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到岭南游览宝庄严寺,写了一篇洋洋三千言的《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此碑亦久已失掉了。上联的“博士”即指王勃。

因何淡如的“六榕无寺挹清风”而旁及岑学吕的“六榕无树记东坡”,闲话扯了一通,现把话题再回到何淡如身上,何淡如还有一副写得很具诗情画意的对联,写“珠江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