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最佳,没有之一!”

“宋孝宗:‘让你小子去严州写诗,不是在这儿对我发牢骚。’”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发牢骚?

陆游顿了顿,很有名的竟是这样的诗?

他个人觉得《书愤》确实应该算是自己作品中较优的,可看那些人像是觉得这首更好。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情凉薄如纱,好像一切都没什么意思,谁又让我来这京都沾染繁华呢?这时候陆游已经六十多岁了,早在之前我们就说他其实已经对南宋朝廷失望了,现在做不做官对他来说意义并不大,他可能也在心中猜到自己已经没办法看到收复北方那一日,而此处的问句,咱们可以理解为他觉得做这官没意思吧,但是君命难违啊,他还是来了。】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觉得自己是懂他的。

到了这个年纪,苏轼也觉得自己做不做官都无所谓,做什么官也无所谓。

对于朝堂,他已经没什么可做的了。

只能交给年轻一辈去做了。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里的“明朝”我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的时候一直以为是明朝(chao),然后一直以为这首诗是明朝的,但其实就是明天早上的意思,晚上听了一夜的滴滴答答的雨声,第二天一早听到小巷子的身处卖杏花的声音。很寻常的场景的描写,它是怎么成为千古名句的呢?”】

“很有意境,听到这两句,我就感觉自己身处在那环境之中。”

“我觉得是之前主播一直说到的‘意在言外’,有名的不单单是这两句诗,还是他所表达的感情。”

“描写+感情,缺一不可。”

“人均语文老师,我只配听。”

“只要你觉得自己是对的,那错的就是别人(bhi)。”

众人一看右下角,多多少少也对这问题有了答案。

肯定不仅仅是因为这两句场景描写得好。

【清代舒位曾评价,“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说得很有道理,诗人一夜听雨一夜未眠,因为什么,因为愁,为什么愁,为国事而愁,得出这些结论的基础就是我们要了解陆游,要不然咱们就只能从春雨意象的愁来进行猜测了。】

“最了解古人的还得是古人,总结得可真到位。”

“愁了一夜,也愁了一生。”

陆游看着巨幕,心中一动。

是啊,他愁的又何止那一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