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不小的雨,打破了愉快郊游的众人的节奏,众人可能有焦急、有烦恼、有担心,各种复杂的情绪,总之差不多让先时的愉快一扫而光。】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这些年,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

儋州的雨是说来就来的,而且雨水十分充沛。

有时他也会因此而烦忧。

但是很多时候这风雨难以预料,与其去烦忧,不如坦然地与之共处,有时还能有着不同的感受。

【想要找地方避雨却遍寻不得,就在这时,突然看到一个戴着斗笠的牧童,便问起哪里有酒家啊,这样的雨天就适合喝点酒去去寒气,其实古代清明节前几天就是寒食节,众人要吃冷食。】

【这时候,哪怕喝点冷酒,想来也是很畅快的,就像是冬天里的冰棍。】

【牧童果然是知道的,远远一指便为雨中迷茫的众人指明了方向,这里竟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又有希望了,先时的那种愉快又重新回来了。】

幕中女子在讲解诗句的时候有一个特点。

说到悲愤时,她的语句会随之沉重,说到愉快时,她的语气也能轻快起来。

就这首诗,她从一开始讲到最后那语气就变了好几个调子。

所以众人很快就明白了她所说的这首诗的收放自如,也难为她如此卖力的表演了。

【不知道我这样的解释大家能不能与我共情,反正我个人是挺喜欢这首诗的,而且我觉得杜牧后期的诗都比较有特点,比他前期的诗更成熟,这种成熟主要体现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丰富性上。】

【不管是他怀才不遇的诗,还是追悔往昔的诗,亦或是他欣赏风景的诗,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一个成长后的心态成熟的杜牧,他已经能够平淡地看待眼前的世界,遇到挫折也能够想办法重拾希望,而不是像前期那样总是诉苦。】

【当然了,诉苦并没有错,只不过我更加欣赏后面的杜牧罢了。】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扫了一眼跟在自己身边的几个姑娘。

她想,幕中女子说得对,都是会成熟的,不管是她或是赵明诚,亦或是这些姑娘们。

他们的成熟大多数是来自于生活的磋磨。

人的一生,本就不可能没有挫折,如今她帮着这几位姑娘,也不可能让她们完全避免挫折,可是只要能减少她们的一些苦痛,然后再让她们去帮助更多的人,那她也就知足了。

而她们终将遇到的挫折便会使得她们更加成熟。

【后来的十年时间,杜牧辗转各地做官,又回到京中,因为京官工资低,请求外放,后来公元851年,大中五年,杜牧升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回到长安他修整樊川别墅,在别墅中以文会友,这时候他已经是快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了,他也不再去强求,该做什么做什么,知道无能为力的事也不会再去做,哪怕看着唐朝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