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突然意识到幕中女子说这些于他们而言也是很有用的。

谁家没个孩子呢?

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理论。

什么埃里克森,什么青春期都是很新鲜的说法,显然就是后世的说法。

重点是,这样的理论对应到杜牧的身上那是很有道理的。

此时他们还没有时间去验证更多的人,只能跟着幕中女子的想法去思考。

【而十二岁到十八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若是角色没有对,很容易没有安全感,很容易感到迷茫,这不就是杜牧吗?本来他在这个年纪应该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长安少年,有亲朋好友的关心,自己学业有成,然后顺顺利利地科举,走上仕途实现人生理想,但是他这时候在干嘛,在破产,在卖房,如此他对未来就会产生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走上那条他心中的康庄大道。大概可以这么去理解吧。】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最为震惊的莫过于杜牧本人了。

他曾经真的有如此难过吗?

回想那时的日子,似乎确实挺难的吧。

可是……可是他以为一切都过去了,他也凭着自己的努力活到了如今,原来他以为的毫不重要的那几年对他而言竟却是如此地重要。

【事实证明,杜牧克服了这一阶段的困难,但是却没能完全克服,他依旧走向了自己想走的道路,但这不影响他迷茫没有安全感。】

所以怎么样才能完全克服呢?

这也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若是不迷茫,他大抵不会任自己蹉跎那些青年时光。

他大概能够更早地醒悟吧。

第196章

杜牧

【在杜牧回长安的这一年,也就是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杜牧的两位好友因为政事上的原因分别被贬,他自己也被任东都分司,也就是要到洛阳去上班,这在他们看来那就是仕途受挫的一个表现,其中有没有牛李党争的影响咱们并不清楚,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考究一下。】

对于唐朝人来说确实是如此。

洛阳与长安那还是不能比的。

毕竟全天下最重要的人都在长安,他们去到洛阳,即便官职看着不低,那又如何呢?

终究算半个闲职罢了。

有这样想法的人确实是大多数,不过也有更加清醒的,这些人通常对于官职没有那么大的执念,他们到哪里都可以做事,在长安纵然前途更好,在洛阳,甚至地方也不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