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她一早也说了,是身体上的问题。

如此那就更不是她的想法的问题了,意识到这一点,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

【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在一起时有多么的浓情蜜意,分开时就显得多么的无情,直让人觉得在席间都笑不出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案前的蜡烛仿佛有心也依依不舍,替我们垂泪到天明。】

【蜡烛的意象在古代还是蛮常用的,但是除了新婚之夜,可能其他地方出现的蜡烛就不是什么喜庆的意象,最著名的让人一下子就能想到的应该还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真的是很绝的句子。】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时不时地被幕中女子提一下的李商隐也在思考幕中女子提到的成婚早晚的事情。

那宋朝的皇帝难道真是因为这样才身子不好的吗?

这个说法实在有些稀奇,怎的这么久以来没听人说起过呢?

【杜牧的这两首诗,总的来说中规中矩吧,在他的诗歌中也不算是最出挑的,但是我们也得承认,他的一些修辞手法,一些比兴、一些托寄、一些情感的表达是写得不错的,或许要想学写诗从他的诗歌还算是蛮好入手的。】

【不过他的许多诗的内容并不是太适合小孩子启蒙。】

很多书院的先生都顿了一下。

用杜牧之诗启蒙,这怕是有些不妥吧?

他们学近体诗,那自然得是唐诗,说起来还是王维之诗启蒙是比较合适的。

那些技巧性的东西运用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王维的诗平淡自然,用词简洁,但整体意境极佳,于孩子而言通俗却又不俗,是极适合诗歌启蒙的。

杜牧之诗就略显参差不齐了。

他们觉得幕中女子或许说错了,并不是杜牧的诗适合学习诗歌入手,而是适合学习那些比兴托寄入手。

【杜牧风流,自然也不可能是独自一人,肯定平时也是和朋友一起出去野的,韩绰就是其中的一个,被征召回到长安之后,他还给韩绰写了诗。】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依旧是杜牧比较有名的诗,大家看杜牧有名的诗其实是很多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出圈,但是杜牧的成就却不算顶尖,差了那么一点点,我个人认为首先还是其上没有到达天花板,你说他的那些出圈的诗句能比得上李杜吗?那肯定还是不行,其下就是诗中的一些缺点,比白居易啊、王维啊又要多那么一点点,不管是从题材来说,还是从他的诗歌中的一些夸张来说。】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他原以为幕中女子一开始讲解自己夸赞自己就真是觉得自己不错,可这时看起来他自己也认同,自己比之李杜还是差了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