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地人觉得此诗与《琵琶行》相似了,尤其是女子提过之后。

相似的东西就难免被人拿来进行比较。

【本来这时候按照常理来说,该是说张好好这些年的遭遇,又或者是她的近况,但是诗人却话锋一转,竟是让张好好关心起他来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她问他为何事而苦,怎么就少年白了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同游的好友都还在吗?失意时是如何过的?】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眉头一挑,颇有点惊艳之感。

这般写,还挺有趣。

果然,被幕中女子选中的文人当也不是那般不堪的。

而且她先时还说了,这首诗也是比较有名的。

【在张好好对他进行关切之后,他就明白了,对方或许只是在转移话题,于是他也不再多问,将悲伤寄托在眼前的风景之中,最后余一句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听到此处,杜牧诗歌的魅力才终于显现出来了。

许多人也承认,杜牧的描写或许是很优秀的,常人所不达的。

但是他的描写常会让人不知他想表达什么,而他真正想要表达的就是在这最后。

有时候情感不分贵贱,不管是表达的什么情感,总能会有人产生共鸣。

所以诗似乎最重要的还是传递情感啊,许多人开始有这样的想法。

【这首诗的题材、方向其实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确实是差不多的,都有着那个年代对于女子,尤其是风尘女子的命运无法自主的同情以及无奈。】

若说情感,杜牧当也是表达出来了吧,至少白居易是这样感觉的。

甚至他觉得杜牧诗中对张好好的遭遇刻画得更加入木三分。

因为这时的自己还没写下《琵琶行》,所以白居易甚至觉得,这位张好好是比那琵琶女还有可怜一些的。

看来诗的整体创作很重要,其创作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杜牧就是在末尾描写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比较隐晦的场景,便显得那张好好更可怜了。

妙啊。

【但是细一看,两者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白居易娓娓道来,整首诗张弛有度,结构非常清晰,但是杜牧的这首诗其实差了一点,他前面极具渲染张好好昔日的光彩,而近况却是欲言又止,给人一种有点点烂尾的感觉,但是也正是这样,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的空间,也让我们感受到杜牧对过去的美好的感受和现在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