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我们现在,在首都市中心有三十间屋子,老天爷啊,我租二十间出去,不说二十间了,我租个三五间出去也躺着数钱了,杜牧大概也是这么干的,但是那个时候的规矩哪有咱们现在的法律法规这么严谨啊?】

此言何意?

许多人开始琢磨这其中的深意,难道杜牧是被什么人骗了不成?

这后世的法律法规是有多严谨啊?

许多人其实早就已经发现了,幕中女子总是爱把他们与后世相比,而且总觉得后世更好。

虽然按理说当是如此,少有那越活越回去的,可至少把证据摆出来,让他们输得心服口服啊!

【而且当时的杜牧才十五岁,锦衣玉食长大的十五岁贵公子,带着一个弟弟,怎么去管这么一个家?这其中怎样的艰辛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在《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中,我们却能看到当时杜牧的境况。】

众人恍然大悟。

也是,两个孩子,家中没个主持中馈的,被欺辱委实有些正常了。

真是可怜啊,那杜佑除了杜从郁不是很有其他儿子吗?

都不管管的?

许多人开始腹诽,说不定这杜牧兄弟的屋子就是被自己夺了也说不定。

当然了,毕竟都只是猜测,也没人敢真的胡说。

【他说这三十间屋子是在开元末年购置的,但是“酬偿息钱,为他人有”,然后家中奴仆老弱者死,年富者逃,而后他和弟弟搬到了延福私庙,在我们如今看来顶多也就是从二环迁到三环的区别,但是那个时候富裕那还是小部分人的富裕,而且唐末已经不像开元天宝那么繁华了。】

【具体的我们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杜牧的“某与弟顗食野蒿藿,寒无夜烛”,过得那是相当的凄惨啊。】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说是相当凄惨,倒也不至于,杜牧想。

成大事者,吃那点苦算得了什么,更何况,他还未能成大事。

不管过去经历了什么,于他而言都只是一个经历罢了。

【后来杜牧还写过一首《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里面也提到过他年轻时候的光景“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市中心的房子,还是很有牌面的,“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房子里东西不多,但是有万卷书册,这些说明了什么,其实说明杜牧的家世是很清白的。】

是啊,官员们跟百姓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都做到宰相了,才这点东西,让后人连饭都吃不上。

虽见不得为朝中做了多大的贡献,但至少是没有以权谋私的。

【怎么说呢?爷爷、父亲一死,他和弟弟便卖房子还债,那他爷爷和父亲都应该是个不错的官员,根据历史记载应该也是如此,杜佑历经三朝,最大的贡献是编了一本书,名为《通典》,要想编史书,那杜佑的学问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史书。

能写史书的,当是个人物,其实能当宰相就已经很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