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如今巨幕当前,哪还有什么能隐瞒的?

就算被幕中女子完全说出来,他也只能受着。

近来,众人对小事的容忍程度倒是降低了不少,他若不想提,也没人敢说什么。

【据文中记载,当时王安石本来是被考官评了第一的,但是那个时候考官改了试卷还不算完,还要给皇帝检查才能给出最后的结果,然而当时王安石的卷子中出现了一句“孺子其朋”,“孺子其朋”的典故出自《尚书》,是周公辅佐周成王时说的话,当时周成王才十二岁,周公就劝他要多与臣子好好相处。”】

众人有些不大明白,这个典故但凡是读过《尚书》的就没有不知道的。

可是有什么问题?

这话劝谏官家,官家就发怒了?

不应该啊。

思来想去也只能得出个伴君如伴虎的结论。

【大概是宋仁宗看到这话就莫名地戳中了他的自尊心吧,当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他十三岁即位,可能也受了当时许多臣子的或这样或那样的近乎控制的劝说,所以他大概并不乐意听这样的话,再者,十多岁的时候劝他,三十多岁还用劝十多岁小娃的话劝他,这能让他高兴吗?】

众人心中不约而同地发出一个声音,这倒也是。

可是就因为这个就把王安石的第一给夺了,这未免太小题大做了。

状元那是多少人能考的?

【不过依我看,这事可大可小,我觉得一般来说皇帝也不会有这么小气,因为这样的一点点小问题公私不分,当时应该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王安石倒霉地碰上了不高兴的最终考核官,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一瞬间那些平日就嫉妒王安石的人心里更不平衡了。

要不是这巨幕的出现,他可能就得不了如今的位置。

人都得公平,否则一定会引起旁人的不高兴。

【值得一提的是,这么一来,原本第四名的杨寘摇身一变变成了第一名,为什么第四名和第一名互换呢,因为当时的二三名都已经有官职了,不能做状元,于是杨寘就成了“连中三元”的神话,古代的科举可比咱们高考、考研难多了,而连中三元更是难上加难,要在乡试、贡试、殿试中都得第一,所以这个杨寘还是有点东西的。】

什么!

那还是王安石当状元好啊。

这杨寘本就是个有背景的,他哥哥是吏部侍郎杨察,杨察又是晏相的女婿,他平日里本就有些趾高气扬,若是让他连中三元,那尾巴不得翘到天上去了?

都说文人傲气,果真是一个比一个傲气。

众人完全没把自己算在里面,心说这世上如自己这般不傲的文人,不多了。

【不过这个事情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记载,王安石也没有说过,可能是存疑的,但即便这事情没有发生,王安石第四名,那也是很厉害的了。另外,《宋史》中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说的是王安石进士及第是因为欧阳修的提拔,一般我们认为这个可信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