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到了牡丹花开的时节了,大家相约一起去买花,“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牡丹的价格贵贱不一,还是要看数目,“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有红的有素的,“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上面有棚子遮蔽,应该是遮阳光的吧。旁边还有篱笆护着,可谓是真正的娇生惯养啊,“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又是浇水又是施肥,虽然是移栽到这儿来的,但是那色彩依旧鲜艳。】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大家都喜欢这牡丹其实已经有点俗了,但是人们还是对此执迷不悔,为什么呢?许是因为美吧。然而这前面的一大堆内容,讲牡丹都是在铺垫,让人充分地了解这里的牡丹是怎么样的,它们有多好。】

刚刚才开始对自己想法开始有所怀疑的众人这时候又动摇了。

再看白居易的诗,那还是俗啊。

虽说是将这牡丹的生长、环境之类的都写了,可正是都写了才叫人不知他在写什么呢。

看起来总不像诗,像他们平日里说的话。

“若是这都算是,那是不是屎尿屁随便写写都能成诗了?”有那想法奇特的人说道。

“怎能如此说呢?这怎能与牡丹相比?”

话虽如此,但这话那是话糙理不糙,他写得都如此俗,让许多人都觉得甚至配不上牡丹。

【然而,其重点却是在后面几句,“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有一个农民伯伯啊偶然来到了这卖花之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他低头长叹,但是这叹息却没人知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他叹的什么呢?叹的是就这一丛深色牡丹的价格,那就赶上十户中等人家的税收了啊!】

【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样的一个对比带给我的震撼完全不亚于我看到刘姥姥去贾府打秋风时得到的丫鬟做衣裳的银子够刘姥姥家过一年时的震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感叹,“此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意乎?”

有钱人家过着穷人难以想象的日子,穷人也同样不懂高门大户的日子。

最可怕的是,不论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大多数的人竟都以为这样的日子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不知道这刘姥姥是谁,但幕中女子提到的很多人他们都不知道,想来都是后世之人吧。

杜甫、李白二人虽说出身不差,但是走南闯北见过太多,也开始能够了解这样的生活了。

这大概也是他们能写出那么多别人认为好的作品的缘故吧,即便他们的表现方式不同。

唐,乾隆年间。

众人大为震惊。

这不是曹雪芹那《风月宝鉴》中的内容吗?

幕中女子竟连其中这等细节都记得如此清楚,看来是很喜欢这书啊!

【《秦中吟》都是通过某一事件来揭露社会现实的,其中突出的是尖锐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古今难题贫富差距,我们现在还知道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大家都在共同努力,然而古代的森严制度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富人不仅权势滔天,还要压榨贫穷百姓,许多人诸如白居易、杜甫都意识到了这些不合理的社会现状,企图有一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