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年间。

贾岛又学到不少的东西。

他自己觉得自己的“僧推月下门”已经是不错的句子,虽然没什么可比性,但他忍不住对比,就又觉得自己的诗还可以写得更好。

他的那首诗是没法改了,但他却学会了云可移山,月可饮酒。

平日他们也不是不学,可也不知为何看着幕中女子展示出来的画还有巨幕中的乐声,让他的思维也更加活泛了,总有妙思迸发处。

庆历年间的欧阳修也发现了这问题。

于是他便与众人商议在稚童启蒙书册之中辅以图画,或许能促进他们的启蒙。

众人无不赞同。

而书院中,许多先生也用了此法,果不其然,孩子们更愿意读书了。

更有甚者将古文编为曲词,孩子们记起来竟也轻松了许多。

【明明只是一句云雾遮住山峦的事儿,词人却说半夜是谁把青山给推走了?想来定是这四周的浮云吧。这样的描写仿佛瞬间就让整个场景都活了过来。】

【看来这四周的云雾还挺浓,他说:“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平常面面相对的几座山峰,如今走遍溪边却还是找不到它们。就目前来看,我们还不能很清楚地知道他想表达的是什么。】

“此句不难解释吧?”书院内,有学子随口说道。

幕中女子早说了,了解了文人再去看作品。

由前面的词句可以看出来,辛弃疾此时很迷茫,他在追寻,追寻什么呢?

那不是北伐就是能够北伐的人吧。

【接着往下看,“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突然秋风起,浮云横向飘动,露出东南擎天高山。这里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老僧拍手叫好,很高兴青山还在那处。】

【辛弃疾在标题就说了“戏赋云山”,此中的戏我们也大概看得出来,但即便是戏赋也肯定是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虽然这首词里面他半句没提国家大业,不过还是很好猜的,这个时候他因旁人弹劾而被贬,他们主伐一派也时常受到主和派的压制,就像是浮云遮青山,但是青山遮不住,他们抗金的决心也同样遮不住,他对未来并没有完全的失望,而且他觉得他们的力量还很强大,犹如东南天一柱。】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这话说到辛弃疾的心坎上去了,他确实没有真的失望。

他觉得朝廷中的那群人都不是傻子,他们该知道北方是自己的土地。

而朝中也有许多清醒的人,总能带着众人清醒过来。

辛弃疾仍旧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征战北方,即便不行也希望有人可以收复北方。

【不管他是真这么认为,还是在宽慰自己,这首词都很好地体现了他的乐观精神。】

【另外他还写了一首很有趣的词《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这首词带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让人听着就像是遨游在词人笔下的世界。】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