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开始也觉得幕中女子提到的自己的事情是怪事,让他难以理解。

可是时间一长他就明白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他们这些人,平时说话做事都得以陛下的统治为先,而后再是自己。

能维护陛下的统治那便能平步青云,反之若有威胁那就是自寻死路。

虽觉悲哀,可韩信现在也清楚了,这就是现实。

【而“且休休”是有关于司空图的典故,司空图是晚唐时期的诗人,诗论家,他的诗大多写闲情逸致,他的《二十四诗品》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很大。大概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的晚唐已经没什么救了,所以他一直都比较淡泊。在黄巢起义的时候有人让他参加起义,他也不愿意,后来黄巢占领长安,唐僖宗逃往蜀地,司空图跟随不及,便回了故乡。】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又是长安被占领,又是逃往蜀地。

武则天对这些人实在失望,但她却也能猜出点其中缘由。

正因为有了先辈的经验,所以这什么唐僖宗才会出此下策。

倘若安史之乱发生后,李隆基不是逃往蜀地,而是以死谢罪,说不定当时群臣激愤,安史之乱能更早地结束,百姓不会吃那么多的苦,唐朝也不会那样衰败下去,而后来的人也不会依葫芦画瓢。

所以这一切都是因为李隆基的过错。

她瞥了眼前来回话的人,笑了笑,吓得那人一个激灵低下头去。

那人刚从临淄回来,当时他跟着自家大人去临淄寻临淄王李隆基,谁知半路遇到许多百姓前往临淄,到了之后城内也是一片热闹,而临淄王府却府门紧闭,一问之下才知临淄王已经许久未出,而城内各处都贴了告示,大意是临淄王虽然什么都没有做,但是有感于自己此后可能会犯的大错,心中愧疚万分,所以散尽王府钱财,予城内外穷苦百姓,王府上下闭门思过三年,以显示临淄王之不犯错之决心。

临淄城内外百姓对临淄王赞不绝口,毕竟安史之乱还未发生,可是他们得到的钱财却是实打实的。

而且在巨幕出现之前,他们在此处也未曾觉得临淄王嚣张跋扈,搜刮民脂民膏。

日后的临淄王,或许是一时胡涂吧,现如今既已知错,肯定不会再犯。

大部分人是这样的想法,可却还有那铤而走险的。

临淄王是谁啊,那是未来的天子。

面对未来圣人,此时不巴结,何时才巴结?

故而即便临淄王府闭门,前来递拜帖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但王府将这些拜帖一一拒了,如此再拒了他家大人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于是大人派他回长安禀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