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乃是天眷之人也。

【有了目标之后自然就是奋斗的过程,所以王国维认为的第二个境界就是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历经大苦,终得大善。】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只一说,柳永就清楚了这幕中女子所说的意思。

可原本他并没有此番含义,不过是一首怀人之作罢了。

但如今却用来表明对追求高远志向的艰辛,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晏殊也承认柳永的词写得不错,只可惜不管这幕中女子怎么夸,他始终看不上柳永的平日里那寻花问柳,与妓子为伍的做法。

只知贪图享乐,好色便就好色,即便写了那些佳词他还是看不上。

【然而虽然我们说有志者事竟成,可是想要达成目标往往并不容易,有时候静下心来,突破了那个瓶颈,你会发现你一直追寻的东西就在你的眼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听到这话的人们第一反应都是一愣,觉得有些奇怪却又难以表达。

再一细想那场景才终于恍然大悟,其实方才解说这诗句时,他们就已经想到了啊。

有时困难的解决就在一瞬之间,有时写诗作文也就是在须臾便迸发灵感。

就是那种回头见到伊人之感。

难怪,难怪那什么王国维要说这个是第三种境界了。

众人脑子里纷纷浮现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在花灯节上走散互相寻找对方的场景。

原本十分慌乱,男子四处都寻遍了,仿佛再见不到那人。

可当男子气馁想要放弃的时候一转身却见佳人在暗处笑靥如花,场景实在美极了。

【这三首词的本意都是写男女情事,但是王国维根据自己的理解引用后又赋予了其稍微抽象一点的新的含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常有的事情,它跟恶意的曲解是不同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是最讨厌他人随意更改别人作品的事情了。

但是此处他却觉得还算不错。

这是词境的提升,而且将三者放到一处看又能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样的感受很好。

日后他也可用此方法看书。

【说这个的意思是说辛弃疾的这首词,他不仅仅是一首简简单单的情爱词,这首词不仅艺术水平高,内涵丰富,而且影响也很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