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知道,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屈原的功劳。

然而,这也正是熊槐所忧虑的,如今的屈原……

功劳太大了些。

经过这段时间,他也懂了不少,那些人还想说些没用的话诓他,还当他是原来的那个胡涂之君,可笑!

然而,现在的熊槐却不想立马处置他们。

一来,先时处置了好一批人,再处置他楚国就无人可用了。

再者他需要考验太子,看看对方处理这些事情的能力,以往他太不在意这些了。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屈原,这些人都是不服屈原的,若是将他们都处置了,那日后谁还能制衡屈原?

【其次,“众里寻他千百度”,望来望去却找不到要找的人,这句很容易就让人想起前面提到的“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由这一句看得出来,词人不停地追寻,追寻的过程是很迷茫的,但是过程迷茫不代表他没有目标,相反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词人洞悉时局,想为国征战,却报国无门,他很迷茫很痛苦,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一生都在追寻,追寻自己收复北方的理想,但是事与愿违,他知道理想就在前方,在那阑珊之处,可是却没办法带着“那人”走向光明。】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那可不是吗?

他明明知道“那人”就在那里,他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可是他势单力薄,他能做什么呢?

辛弃疾第一次在心中埋怨自己。

早在看苏轼的解说时他就明白了,虽然他并不想承认。

明明他们可以先韬光养晦,先获得权利再办事那就简单多了。

可是他们并不愿意放下自己的骨气,苏轼如此,他亦然。

他们有自己想要守护的坚持,所以他们注定无法成事。

【清末学者王国维曾写过一本词论《人间词话》,这本书几次增删修改,但有一处内容在修改后一直保留着,他说,古今成大事者,都要经历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取自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这里肯定不是说的原作的原意,意思大概是说想要成大事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志存高远,要知道前路何方,前路有多艰辛。】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许多人都很羡慕晏殊。

如今的晏殊年过半百,可他这一生,却几乎是一帆风顺。

虽也几次被贬,但是却都很快被重新起用。

至少相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顺利了不少。

这不,明明是讲悲情文人也总是能提到他的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