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不知。

看幕中女子并没有要详细谈论的意思,想来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作品。

【陈亮的这几句大概意思是说可恨这繁华的世界,游人来不及欣赏都让莺燕给赏了去,此处的重点是在“游人未赏”四个字,在那样一个年代,不管是他还是辛弃疾,估计他们都没有什么心思去好好地欣赏美景,所以反而让莺、燕“捡了便宜”。】

是啊!

他们哪里有赏景的心情。

可是那些人为何就可以事不关己地享乐呢?

难道北方不曾是他们的国土吗?

北方的百姓难道不是与他们流着同样的鲜血吗?

辛弃疾永远无法理解那些人,或许也像他们无法理解自己想要收复北方的心一样。

这后世之人倒是明白,不知能不能将这些道理说与那些人,叫那些人也睁开眼睛看看如今的形势。

【另外也有人说此句是化用南北朝时期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要了解这些句子,就又要了解原文的含义,这说来就长了,简单来说就是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劝降文,为的是劝陈伯之降梁,而陈伯之这个人本来就是南方的人,他是叛逃到北魏的,所以丘迟就用家乡的风景来唤起陈伯之的思乡之情。】

【而这里辛弃疾是以这春景嗔怪友人不早点回来,没能一起欣赏春景。】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是觉得辛弃疾的这首词没有他的其他的那些豪放词有味道。

但是他其中典故用得不错。

古往今来,善用典者众多,做到辛弃疾这般炉火纯青又能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少。

典故为他这词增色不少。

【“兔葵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这里提到的刘郎是刘禹锡,我们都知道刘禹锡是个不信狠的人,经常被贬谪,早前他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朗州司马,当时还有几个一起被贬的人,比如说柳宗元就在其中,一共八个人,被称之为八司马。】

唐,元和年间。

刘禹锡刚刚收到柳宗元的信。

传信实在有些慢,看信中的意思,柳宗元写这信时还没收到他写的信,若是能用这巨幕将想说的话直接传给柳宗元就好了。

巨幕的出现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若说改变了什么,似乎也没有。

可每每出现,还是能让他们心中激动。

不过幕中女子说他经常被贬谪……

【刘禹锡被贬之后,过了大约十年,他们才又奉召回京,然而,刘禹锡看不惯那些得势的权贵,于是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你们这些新贵有什么了不起的?不都是“我”被贬之后才被提拔起来的吗?刘禹锡忍是不可能忍的,想说什么就得说,然而太嘚瑟的结果就是再次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