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用回京,刘禹锡便已经能想象那些得势小人的嘴脸了。

而这样的诗句也确实是他能写出来的。

他说的不是事实吗?就因为这点小事就把他贬了,生怕别人不知他们为小人矣。

刘禹锡丝毫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他甚至在想,若是真让他去玄都观,他一定写更厉害的句子,最好是能让那些小人颜面扫地,再也没脸见人的诗句。

【这次被贬播州,播州在今天的贵州遵义一带,说实话因为地形的缘故,如今的那些地方发展依旧不算是特别好的,在唐朝时科技落后,那就更不用提了,再加上气候等原因,贬到那地方确实是比较艰难的,可能也就比苏轼被贬海南好点。】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问身旁人,“科技何意?”

“小的才疏学浅,实在不知。”

李世民自然也没想一个小太监能知道这些,只是表达自己心中疑惑罢了。

听起来似乎是一种很厉害的东西。

【因为条件太艰苦,朋友们都看不下去了,于是柳宗元等人极力帮刘禹锡周旋,然后他的贬谪地就被改到了连州,各处调任,又过了十多年,刘禹锡才又回朝,但他一回去就不安分,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绝句》。】

唐,元和年间。

柳宗元也已经收到了刘禹锡写来的信,他和刘禹锡的许多想法总是能不谋而合。

但是,他实在不大明白刘禹锡做这些事情的用意。

也不是真不明白,刘禹锡就是那样的人,但实在没有必要。

可仔细一想,若不如此,他便不是他了。

思及此,柳宗元也只能笑笑不语。

【在这首绝句的序中,他提到十多年前被贬的事情,然后说再游玄都观,这里空空荡荡,当初的桃树一株也没了,“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而后他又“贱贱”地嘲讽了两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现在树也倒了,猢狲也散了,但他刘郎还在,讽刺效果可以说是拉满了。】

【辛弃疾借用刘禹锡的故事,表达的就是世事无常。】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这刘禹锡当真是个乐观豁达之人。

李商隐想,若自己是他,这时候肯定说不出这番话来。

有时候或许只能是打掉了牙就往肚子里咽。

可现在想想一味忍着有何意义呢?自己左右受气,最后也没能落个好,还不如像刘禹锡至少快活一瞬出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