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谁家飞出幽暗的玉笛声随着春风散入这洛城之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声,怎能让人不思念故乡呢?】

【游子思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之一,李白从二十岁出蜀地,从未回去过,他思不思念家乡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他为何不回去呢?

众人有些看不懂了,他现在功业未成,有的是时间,现在为何不回去呢?

难道是想等到成就功业再回家去吗?

那岂不是遥遥无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倒是理解李白的。

任谁都是想要衣锦还乡的,而且现在这个时候李白还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如何能够就这样回去?

蜀地不似洛城,虽说还算繁华,却也比不上中原江南地区,想要走向仕途,还是得干谒于这些地方,回去不过白白蹉跎罢了。

再者,李十二白在外入了赘,回去似乎也会受到诟病呢?

大概这其中会有许多的原因吧。

【《折杨柳》是梁朝宫体诗人萧纲做的曲子,多为伤春惜别之作,但是在此作之前,杨柳这个意象就已经作为离别之意,而且柳与留谐音,也是古人喜欢在离别之际用这个意象的其中一个原因。】

【折柳意象最早出现于《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这两句诗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但是这里的折柳还跟离别扯不上任何的关系。】

《诗经》中确实有许多的句子连他们这近世之人都无法理解,更何况是后世之人。

有许多人都开始自己理解这首诗。

“折柳樊圃”不就是折柳编织篱笆的意思吗?而“狂夫瞿瞿”就是狂妄之人怒目瞪视。

所以加在一处何意呢?

这首诗,他们许多人都是读过的,写的是奴隶备受压榨的痛苦,此处难道不是干活被打骂之意吗?

这还有什么可争议的?

只是折柳樊圃做什么倒是没说,何以如此着急?而为何又要被瞪视?

不过正是这样将尽未尽之语读起来才更有味道吧。

【最早记载送别之意是在《三辅黄图·桥》中,写到,“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而后用柳寓意留恋送别的诗句就多了。】

【比如咱们熟知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吹奏那充满哀怨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本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里有杨柳可折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高适也准备离开睢阳郡出去漫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