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李白才二十岁吧。

杜甫听说过许多李白的事迹,但是并没有了解得那么详细。

二十岁他便开始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做了这些事了,他蹉跎的时光比自己不知长了多少。

他们的结局不该过得这般凄惨。

【他归山心切,匆匆回去,高兴地敲开山门,却看到荒凉之景,“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看到这样的场景,李白心中不可能没有难过,这种难过是他所图失败之后惋惜心境的延续,但我们都知道,李白一向是一个乐观的人。】

【他说“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要发奋读书,要志如青松,一次的失败算不得什么,这次回去后好好准备定要出去大干一场!“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1《大唐新语》没提武则天,有些地方提了。

第64章

李白

二十年前,李白还很年轻。

他走出蜀地,势要闯出一片天地。

恍恍惚惚二十年……

“噼啪!”

火星子发出声音,将李白的思绪从回忆中拉了出来。

外面的大雨还未停歇,风一吹,火光便一摇一晃,奄奄一息。

【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李白离开大匡山,离开时他写了《别匡山》表达自己的高远追求以及对家乡的不舍。】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由远及近描写大匡山的风景,清晨,远处青山如画,翠色深浅不一,层次丰富。近处,随着清风,树藤的影子摇摇晃晃映在了栏杆之上。】

【李白的诗句给我们的感觉时常都是豪放俊逸的,但他也有清新明丽的一面,这几首都是这样的风格,这一首也不例外。】

东晋。

陶渊明看着巨幕中的风景,心生向往。

他虽住在山里,看过青山与树影,但蜀中似乎跟他们这处的风景有所不同,他还从未去过蜀地。

而且他注意到,苏轼、杜甫和李白都曾去过那处。

若是有机会,他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说过风景之后,李白展示了大匡山的生活场景,“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中小径交错,时而有人带着家犬走过,傍晚,归家的农人带着柴往家去了。】

【李白作为过客,十分悠闲,倚在树边听猿猴啼叫,“看云客倚啼猿树”,就在这时,“洗钵僧临失鹤池”僧人洗钵,惊飞了池边的野鹤,李白也惊醒过来,此处甚好,但他却要离开了,不是因为外面的风景更好,而是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