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去参加科考?不该做那左拾遗?不该出口为房管说话?

这些事情,若他不做才会悔恨吧?

若要说悔恨,或许就不该想着靠着干谒入仕,那与向人乞讨有何区别?

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拿出向人乞讨的卑微,也没能得偿所愿,这还不该悔恨吗?

【或许连杜甫自己都不知道他在悔恨什么,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或许本就无解,但也正是这曲折的经历成就了诗圣杜甫。】

“诗圣?”

这样的称呼连杜甫都惊了。

唐朝这么多的诗人,许多都让他有难以望其项背之感。

竟称呼他为诗圣,那李白呢?王维呢?

“杜郎……”杨氏眼眶通红,因着杜甫晚年的经历不停地抹着眼泪,可这时听到这样的称呼也忍不住痴痴地望着杜甫。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当真造化弄人。”

曹植不由地和杜甫产生了共情,他们拼了命地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曾想到最后却在诗文这条路上获得了成就。

【杜甫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诗如同历史一般,永不磨灭。能写出这样优秀的诗,这跟他严谨的写作态度分不开,在杜甫草堂时,他写了一首《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写出了自己写作的严格要求与人生感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焉得思如陶谢手……”】

东晋。

陶渊明猜到这陶应当就是指的自己。

谢应该是谢灵运吧?

若是能与他们一同写诗畅饮,他也觉得不错。

但他却不能认同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写诗作文如同生活,当以自然为贵,虽要讲究却不能一直纠结其中,那样只能失去了自然趣味。

唐,元和年间。

“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话一直被贾岛封为作诗写文的金科玉律。

他还以为女子不会提这首诗了,没想到最后还是提了,可想而知这观点还是很重要的。

若人人都以如此态度作诗,诗家必兴也。

【“我”这个人为人孤僻,就喜欢没事寻觅好的句子,如果诗句不好,“我”就是死了也不能罢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老了以后写的诗都更散漫了,对着春天花鸟也不去想那些花鸟之词了,“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江边做了一个栅栏,可以让“我”垂钓,“我”又准备了木筏代替出入的小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什么时候才能有像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人一起同游作诗啊?】

东晋。

谢灵运猛地被提及,心中跳了跳。

看了杜甫的生平,他已经深深折服于杜甫的魅力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