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他那个时候即便是看到这些历史古迹,应该也是没有什么抚今追昔之感的。他看到的可能更多的是“九州岛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天下太平四方安宁,想什么时候出门就什么时候出门,工商业发达,男男女女各司其职,社会一片祥和。这是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忆昔》中的开元盛世之场景,这个时候就肯定有追昔之情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回想起那时的日子,确实如此。

虽说不是所有人都很富有,但至少整个社会十分安定。

比之现在不会差。

也不知是听了女子的透露还是因为自己年纪渐长看到的东西更不一样。

他总觉得这繁华外表下处处都透露着腐朽的气息。

其实早在巨幕出现之前他就已经有点这种感觉了,巨幕的出现并不是改变了他的想法,只是将他埋藏心里的猜测给掏了出来。

【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回乡参加贡试,落第。那个时候的科举考试很难的,唐朝三百来年的历史,一共举办了两百多场科举考试,平均每次录取二十多个人。】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早就对这科举感兴趣了。

若是这样进行考核定能选到更多的人才。

而且按照各自能力授予官职,一定会惹得许多人才向他靠拢。

贤才之要他是很清楚的。

然而,他明白,刘备和孙权自然也懂,于是大家都在心中盘算着此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三百来年。

听到这个数字,李世民十分不满。

当初他劝父皇走上这条道路,要的可不是这三百年的天下,他想要的是千秋万代。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三百来年。

果不其然,跟她之前计算的结果差不多。

虽然从古至今来看也算不得短了,可她觉得还不够。

即便李隆基能创造什么开元盛世,她也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了。

她想清楚了,他可以有开元盛世,自己如何就不能有武周盛世?

【咱们再一想,唐朝,人才济济,考不上的还是多数。杜甫也是这么想的,大概第一次还年轻,就想着试试水,这次不行下次再来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自嘲一笑。

确实是不行再来,或者是另寻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