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汲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着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二、历史名人
崔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
崔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崔鸿:今山东平原人,着名史学家,初仕魏中散大夫一职,后迁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撰《十六国春秋》一书。
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白:濠梁(今安徽省凤阳)人,北宋名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其笔法劲利如铁丝,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浓艳细密之画风。
崔立:将陵(今山东省德州)人,金末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
崔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述: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清代历史学家,考据学者。字承武(1740-1816),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着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骃:东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着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着名书法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着有《草书势》。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
崔敦礼、崔敦诗:南宋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二人均为绍兴进士。敦礼着有《宫教集》、《刍言》。其弟敦诗文才敏赡,着有《玉棠类稿》、《西坦类稿》等。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省莱阳)人,明代着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的这句诗让黄鹤楼声名远播。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市蛇山,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黄鹤楼历尽沧桑,屡毁屡建,已有30多次。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黄鹤楼的得名非常有传奇色彩,但基本上都是传说,没有任何史实根据。其实,世界上鹤有许多种,但是没有一种是黄色的。黄鹤楼地处江汉地区。虽然这一地区也有鹤活动的痕迹,但这里的鹤大多为灰鹤。 不过
辽西作 崔颢 〔唐代〕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译文 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边城之中,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 阳春四月,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辽水的北岸,积雪融化,涨起了春汛。 关外胡人正在放养战马,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 露水凝重,把将士的宝刀打湿了;沙土松虚,军
行经华阴 崔颢 〔唐代〕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译文 在高峻华山上俯视京都长安,三峰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在武帝祠前的乌云将要消散,雨过天晴仙人掌峰一片青葱。 秦关北靠河山地势多么险要,驿路通过长安往西连着汉畤。 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为何不到此访仙学道求长生? 注释 华阴:今
长干行·家临九江水 崔颢 〔唐代〕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译文 我的家临近九江边,来来往往都在九江附近。 你和我同是长干人,从小不相识真是很遗憾。 注释 长干行:乐府曲名。是长干里一带的民歌,长干里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面。 临:靠近。 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生小:自小,从小时候起。 鉴赏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
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崔颢 〔唐代〕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译文 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注释 长干行:乐府曲名。 是长干里一带的民歌,长干里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面。 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横塘: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暂:暂且、姑且。 借问:请问一下。 或恐:也许。 鉴赏
黄鹤楼 崔颢 〔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
行经华阴 崔颢〔唐代〕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何 一作:无) 译文 在高峻华山上俯视京都长安,三峰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在武帝祠前的乌云将要消散,雨过天晴仙人掌峰一片青葱。 秦关北靠河山地势多么险要,驿路通过长安往西连着汉畤。 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为何不到此访仙学道求长生?
河南老乡崔颢(公元704-754年)很有才华,19岁就考中了进士,成功跻身于国家精英行列。 有唐一代,纯粹的职业诗人并不多见,大多是主业做官,副业创作。但某些人偏偏喜欢本末倒置,结果没搞出政绩,反而扬了诗名,弄得后人都不关注他们的本职工作,直呼其诗人了。崔颢大概也可归属于这类“不务正业”之流。 有了业余爱好,终究是要在这个领域试试水的。崔颢下水了,这一“下”就不可收拾了,居然也弄出了自己的专辑。
在蘅塘退士(原名孙洙)所选《唐诗三百首》的七律中,崔颢这首《黄鹤楼》被列为第一名。严羽早在《沧浪诗话》中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又据《唐才子传》载,李白曾登上黄鹤楼,也想赋诗,但当他看到墙壁上已有崔颢的这首诗,便敛手不作,于是有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现存崔颢的诗作,约有四十多首。有写宫怨闺怨的,有写游旅登临的,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韵译】 高峻的华山俯瞰古都咸阳城,天外三峰不是人工所能削成。 巨灵河神祠前云雾将要消散,仙人掌峰顶大雨过后天初晴。 函谷关北枕黄河华山更险要,西连驿路祀神所在益加旷平。 敢问路旁追名逐利的过客们,怎么比得上在此学道求长生? 【赏析】 诗题《
【原文】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何 一作:无) 【译文】 在高峻华山上俯视京都长安,三峰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在武帝祠前的乌云将要消散,雨过天晴仙人掌峰一片青葱。 秦关北靠河山地势多么险要,驿路通过长安往西连着汉畤。 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为何不到此访仙学道求长生? 【注释】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