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页

死后称帝 辛宸 1663 字 1个月前

孟兴远苦笑着摇头说道:“微臣已经表明立场,又岂会留他。只是他这一去,那我们和南安之间的所有交易只怕都要停滞了。”

“不怕。”耿九尘笃定地说道:“若是以前的大安,或许还有那个底气断绝商路,自力更生。可现在的南安,孟院长可知,有多少人在跟我们做生意?”

“这……”孟兴远摇摇头,他虽然一开始曾经帮助耿九尘起草过招商文书和合作契书,后来因为文笔太优美高深,反而被耿九尘打回去,让楚逸另外写了篇浅白易懂的文书,推行下去。

后来耿九尘说他更适合公文和朝政事务,就将他安排在府衙处理日常政务,这些与商户打交道的事,都交给了楚逸,哪怕后来楚逸被关在学院里读书时,那些招商策略还是按照当初他定下的规矩在执行。

只是孟兴远却不知,那些所谓由楚逸制定出来的招商策略和相关文件中,有多少是耿九尘拿出来的。

而那些基础的学院之中,除了教授四书五经之外,还教人算术记账,各种手工杂艺,五行八作,几乎不论男女老幼,想学手艺的都能去学,有本事的也都能去教,只要学出来点本事的,最终都能由学院安排工作。

这些速成的工匠和账房的最终去处,就是各种新开办的工坊和商行。

这一切都是在南方豪商们的热情投资下开展起来的,短短两三年间,在北方设立工坊和开办商行的豪商,占到了江南世家和豪商的九成以上。剩下的那一成也不是不想来,而是来晚了找不到合适的进入点。

当初的招商政策,给予了豪商们大量的优惠,加上人工的优势,让他们将工坊和商行都落户在了耿九尘的辖区内,而不是在江南。

如果现在南安和大华翻脸,断绝通商往来,那么要吃亏的绝不是耿九尘,而是这些江南豪商以及他们背后的世家利益。

孟兴远听他这么一说,心中悚然而惊,不得不佩服。

就连他在内,原本也只当耿九尘是个有勇无谋的异人,虽然有一身本事,也是个心怀天下的侠客,却并不是个善于权谋的政客。那样毫不吝啬地将国库收入都流水般花在了兴办工坊和军械厂上,还给百姓修建了暖房过冬,官方出粮种出农具让百姓去开荒种地,按人头分配土地……这些在南安士子和朝廷君臣看来绝无可能的“善举”,虽然能收买民心,但绝不是长久之计。

可谁能想到,他这看似败家似的举动,背后竟然埋藏着这般深意。

他这哪里是招商,根本是绑架了南安那些世家豪绅在自己的战船上,他们当初投入的越多,看似丰厚的利润背后,前提是两国相安无事,甚至是大华吞并大安,而绝非大安吞并大华。

因为只有在耿九尘的治下,才能有这样优渥的政策让他们经营和发财,若是换了在南安任何一个城市,哪怕是在都城之中,兴办这样的工坊,做这样大的买卖,各个衙门口和行会,都不知要从上面扒下多少层皮来,哪里会有这里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