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页

萧玉吉颇为得意看了孟苍舒一眼,没办法,自己亲爹的背叛是惨痛且无可挽回的,孟苍舒只能表示,还按照萧闳的教法来。

“但是明年春祭由殿下主持这件事,我暂且觉得不必。”

待到父亲“帮完忙”,回去安置行礼,屋内又剩下了孟苍舒和萧玉吉二人,他将话题杀回来,让人猝不及防。

“萧内史留下的好多课业也不是你说得那般揠苗助长,也是为着明年春日他读得出祭表不至于人前露怯罢了,既然都已按照内史的安排,又为何出言相劝?”萧玉吉也有些意外,毕竟孟苍舒不是聒噪又拖沓的人,本已经答应的事,何必再言?

“说不定来年春日,殿下就要回一趟京师,那个时候……春祭不春祭的,可能也不是最重要的事。”

虽说农耕事重民为邦本,可好日子好收成也不看一方之主有没有好好在春期吉日祭天——至少这两年他们良慈郡都没这个功夫,今年收成不也不错?

孟苍舒不信这个,可为了安定民心,倒也愿意明年随一次众愿,更是给良川王立些威严的好机会。

但事有轻重缓急,他不觉得他们能逃脱这个规律。

“回京师?”现在提到这三个字,萧玉吉就脏腑似有人揉搓,五味陈杂不知该说什么,“为何这样说?”

“皇后娘娘大概春日里就有了吉孕的结果,我怕圣上一个高兴,叫所有孩子都回去,前次你去是为着护送太子殿下,自然良川王殿下无需同往,可这次是大礼,他若不去,可就落人话柄了。”

“你……能断定我一定会有个弟弟么?”萧玉吉知道这般兴师动众,一定是中宫得子才有的待遇,但她从京师回来都不能确定的事,孟苍舒却晓得,这其中一定有原因。想了想,她忽然想起一个人来,于是问道,“可是李丞雪自京师给你传回了消息?”

萧玉吉很是聪颖,孟苍舒无奈笑笑:“他做我们良慈郡郡邸的中郎再合适不过了。这不,顺着最近入宫为皇后娘娘待产而祝祷的僧道之众里有几个从前见过面的道士,让他摸出了话头,原来吉物早就备下了,都是比照皇子规格所选,只是尚瞒着众人。我想也是不愿太过高调。可往往事前这般隐忍不是真的凡事从简,而是为了之后的大肆庆祝更加惊喜隆重,所以咱们还是早早备着吧……哦对了,之前那墓挖出了好些古物,看看哪个能当做祥瑞。”

孟苍舒的分析有理有据,情报来源也十分可信,虽然每个字都不是萧玉吉爱听的,但她也愿意听。

可能是怕小公主又钻牛角尖,孟苍舒还不忘贴心地补充:“这一关过去了,咱们也能安稳。太子殿下你也不必担心,他只要不去做些不该做的,我并不觉得圣上会为了一个新生的婴孩便将江山社稷忘在脑后。”

“我知道,只是我总觉得,兄长未必能像你我这样想。”萧玉吉自己是调理好了爱在亲情问题上钻牛角尖的毛病,但她觉得她大哥一直出于权力旋涡的中心就能处理好这个心态。

“我会让李丞雪好好劝他。他听你我的话从未有马失前蹄,想来也不是固执一意孤行的人。”孟苍舒想了想又说,“我也让萧闳带了封信去京师拜会太子,就是为这新皇子出生后,让他稳住心思,不必自乱阵脚。”

提到萧闳,萧玉吉不免眉头微蹙,倒不是因他如何,而是她实在不解事情发展至这种情况,究竟是为何:“萧内史兄妹才干德行,我钦佩又欣赏,可不知我哪里礼数不对,让萧老夫人如此介怀,这千里之外也要回去京师。”

“和你没有关系的。”

孟苍舒嘴上安慰,心中也是叹息。

萧母得知公主赐下京师宅邸,又在萧婵处得知郡邸一事,以为萧闳要回京做官,分外欣喜。谁知孟苍舒早定下去郡邸做邸中郎的人是李丞雪,事情一公开,萧母大怒,竟亲自跑来质问孟苍舒,是否要在这穷乡僻壤困住她儿子一辈子。

当时场面混乱至极,萧母倒不是那般粗野妇人坐地嚎哭,振振有词掷地有声,站在堂前一句接着一句,萧闳和萧婵一起跪下哀求,她也不为所动。

这样的混乱正是发生在良川王府上,那日孟苍舒正好去拜见良川王殿下,公主自然也场,她虽能主持大局,却不好插手旁人家事,出言劝说也于事无补。她最终还是选择以威严结束这场“闹剧”。

就在这之后,萧母决意带走儿子女儿,宁可弃官不做也不受此辱,预备返回京师,萧闳人生中第一次反抗母亲,表示母亲和妹妹可以走,但是良慈郡不管是良川王殿下还是郡学,都是压在他身上的责任,他必须面对和解决,这也是他的宏愿,决不能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