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页

无数的情绪涌现,有时萧玉吉自己也很难分辨,她不止一次想,如果孟苍舒此刻在就好了,但是她总要孤身一人面对她必须解决的问题。

于是,萧玉吉让眼泪自然而然地从眼眶落下,不是出于软弱,而是出于此刻的必然。她坦率地跪下,抬头去看安慰完兄长自车驾上步下的父亲,父女目光三年后再次的交汇,萧蔚像是中箭般被钉在原地僵硬不动,愧疚和哀痛再次侵袭他那已是帝王的坚硬的心。

他没有呼唤女儿,而是缓慢地挪动双腿,走到萧玉吉面前,用高大的身躯轻轻覆盖女儿被阳光拉扯成一个纤细弧线的影子,像小时候一样,将她再度置于自己的臂膀和庇护之下。

可他只是落泪,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李丞雪远远看着,也眼眶湿润不能自已。他是没有父母缘的孤儿,可这样的情景,他也难免想起自己是师父来。

他今时今日,再想起孟苍舒的话来,更佩服这个让自己又敬畏又恐惧的人。

“皇帝教其余儿子出任四方诸侯或许是私心,但终究也并非全然绝情。圣上并非皇宫中长大的承业天子,没有被那份权力的寒阴孤独侵蚀内心,他对儿女绝不是一味漠然的防范和忌惮。就比如太子的循行,他一来是信任儿子,二来也是做父亲的一片苦心,想要长子继业能立威于海内,于是赐下自己的仪仗。当然这里面也有别的考量……”

李丞雪还记得孟刺史说这段话时叹气都更重一些。

“祸起萧墙总在帝王家,圣上如何不知?家世显赫的弟弟留在京师与太子兄长相互忌惮猜疑不妥,可如果疏离太久,也有嫌隙,不如让他们能见见面,哪怕只是面子上的和睦,也好过经年累月的全无音信……皇帝可能不是一个好父亲,但绝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只是作为皇帝,他的责任需要取舍。”

回想这些话语,再看皇帝与自己一儿一女再度相会的画面,李丞雪在后排跪迎,仍是叹息不止。

不过他很快就意识到,孟苍舒的神奇绝对不只是体现在对亲情的预判上,针对此次太子遇刺案的冷静分析也全部应验。

皇帝萧蔚对自己那让他后悔的儿子和内疚的女儿自然是犹如春风化雨柔和而情重,但对遇刺案本身,便是雷霆之威怒不可当。

当日,所有太子的随驾,从东宫诸官吏到他亲自给儿子配备的仪仗与礼官,全部被扣押在廷尉府,谁也不许回家。

上到太子的伴读与幕僚,下到一路上负责做饭的厨娘,无人幸免。

皇帝的意思很简单,谁害我儿子,我杀谁全家。

他亲自喂儿子服了药安眠,又找到了女儿,开口便是问她这几年如何,萧裕如今怎样,直到深夜仍是絮语不止。

但后面,他们的话题自然不能避开此次太子遇刺。

“阿吉,父皇问你一句话,你得实话实说……你觉得这次事,和你那几个哥哥关系大不大?”

萧玉吉不意外父皇会这么问,其实她心中也有疑惑:“父皇,女儿这一路也有暗中查问此事,然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与兄长们有关联……女儿不是避重就轻,一味求全而想息事宁人,实在是全无迹象。若是父皇硬要一个答案,我其实也……也有猜测过兄弟阋墙的可能,只是无有证据,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可是,谁都知道太子萧秩出事,最有利的便是这几位外封之王,他们的嫌疑是无论如何目前不能洗去的、

“朕也知道,哪能让妹妹去查几个哥哥的嫌隙……”皇帝叹气,“还是让朕这个做人家父亲的来吧……”

“父皇有何打算?”

“朕想叫你那几个哥哥入京,敲打也好,询问也罢,若是有人起了不该有的心思露出马脚,就算没有证据,也有办法不去轻饶。”

皇帝的话说得轻飘飘的,可萧玉吉却听出其中的阴鸷与暗恨,这次没有孟苍舒给她出主意,但她还是很快想到了合适的措辞,说出了这个时候作为女儿、作为妹妹、作为朝臣最应该阐明的立场:

“父皇,等等消息再下旨吧……”她一面给咳嗽的父亲倒茶并亲自送服,又轻捶皇帝已有弯曲之态的背脊,“女儿离开良慈郡之前,也有留人调查此事。毕竟是在我那里出得事,或许好多线索都来不及处置。只是女儿护送太子大哥走得匆忙,实在不能亲自坐镇,但孟苍舒行事稳妥且素有智略,父皇是清楚的,等他的消息到了,父皇再做决意也不迟,不然几个兄长都是父皇的孩子,要真因此生了嫌隙……女儿实在不愿见父皇为此而神伤大哥为此而悲叹……”

皇帝听得这般舒心的话语,已是悲哀之中蕴藉了不少欣慰,他看着成长了的女儿含泪点头:“好……朕就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