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页

孟苍舒赶忙起身,发自内心的喜悦道:“女史快快请起!您是公主殿下倚重之人,能请您施教于幼童,乃是郡学之幸。这些女孩也并非愚鲁之辈,奈何从前无有机会,若能得您千万之一才学,今后能为公主殿下所用,也是她们一生的施展,您春风化雨,才是良慈郡真正的恩人。”

这番话礼重情也重,又兼出自真意,辛女史竟有些感慨几欲落泪:一是被人如此看重之信息;二是感叹公主殿下有此两千石做臂膀,真乃幸事。

萧婵一直在辛女史身后规矩侍立,不敢擅自言语,然而听见孟苍舒那熟悉的声音,心弦颤动,忍不住瞧瞧用余光去看。

孟苍舒的容貌并未太大改变,只是略有些晒深的肤色,但那从容自如的悠游神态与从前一样,让人难抑倾心……

只是,孟苍舒的眼睛自始至终只望向承明公主。

那是一种配合着自然怡人的安逸笑容的注视,却不乏火热的专注与毫不掩饰的被吸引。

而承明公主,也在用同样的目光凝睇孟苍舒,二人虽只是在说公务,与辛女史一道安排如何调度今后的郡学与公主府事宜,可当涉及对方所辖管之务,那般熟讷于对方能力与手头事物的默契,却在字里行间毫无保留的流露。

萧婵在顿悟的惊诧后是恍惚,恍惚后便唯有伤悲了。

今日辛女史见公主神色大好,而孟刺史也红光满面,索性将想法都说出来,好教参详。

“……奴婢倚老卖老说一句,从前的公主殿下,在京师的府邸里何止三四名女史,皆是宫中赐下,帮助公主府料理各项事宜与教导公主及公主的子女,根据典仪,至少八人。那些受宠爱的公主下降后,宫中赐下十几人女官、女医者也不在少数,多了不影响礼制,可少了却有损皇家威仪。如今公主殿下府中,唯有我与萧女史二人,我女儿勉强算半个,其余四五个女医都是上次圣上才赐下的,实在……”辛女史最重言辞,不成体统四个字她觉得不当讲便不讲,可在座其余二人都能明白。

“于是奴婢以为,当务之急,是教导选出良慈郡德行与学问俱是出色的女孩,便是年纪小一点也无妨,随用随教,先将小事接过手,慢慢从习于尊长,再行分派差事。毕竟不单公主府邸,良川王殿下年纪尚小,也缺耐心女官教导辅弼。”

孟苍舒听罢感叹:“女史大人的老成持重,就算来我们郡衙做个官吏都绰绰有余,这些安排妥当的不能再妥当了。”按照辛女史的说法,小公主的配套人员实在是寒酸的不能再寒酸了,大概她爹宫中美人太多,女官用不过来,就给女儿节省节省,这种做法想想就让人生气,今后他得想办法帮小公主从她亲爹那里多敲几回竹杠。

“刺史大人谬赞。”即便得了这么高的评价,辛女史也还是进退有度,没有丝毫骄傲的神色,“萧女史融会贯通,睿明勤达,若是郡学缺教导女子生员之师,也可让她试试。”

辛女史是好意,她欣赏萧婵,却又觉得她被憋闷得难受,若能得施展才华的机会,或许更能使得其在家中稍有进益。可萧婵却仍在为方才所见二人之契同相悦而暗中酸涩忧凉,乍一听自己名字,慌得抬头却不知该开口说什么。

孟苍舒见状,知晓她家中难处,于是开口解围道:“这个可以从长计议,我再问萧内史如何,郡学自然是越多助力越好。”

萧婵低下头,用尽全身力气才忍住了眼泪。

辛女史最后将需要公主殿下过目的内事递交并禀告后,便带着萧婵离去,她们二人前脚刚走出内厅,萧婵就听到那熟悉的、含笑的、温柔而醇和的音色仿佛自远处而来:“殿下事必躬亲,定然辛苦了,无论如何,身体才是最要紧的,切记……”

后面的话,随着萧婵走远,便渐渐的不再真切,可那萦绕的温柔,却无法自她惆怅的心间消散……

第58章

一个冬日, 庞绪带着青郡军解甲的兄弟,靠着郡东三家逆贼的家资和备物,重新修造了早前被人为破坏的官道。

虽只是一部分,可春耕之前, 青郡军子弟们为了往后日子能舒服, 苦劳不辍, 将襄宁城抵达昔日的石家堡如今的长清县新城之路给彻底修妥,今日太子萧秩前来循行, 走得便是这条路。

如今的郡东,是整个良慈郡人力最充沛的地方,因此耕地也分布最均、播种最多。遥遥看去, 尽是绿野及目,农田鳞鳞栉比,农夫农妇荷锄耕作,而田边搭有歇息芦棚,水缸与石凳紧邻,快到午间,正有人朝这边走来预备小憩躲热。

萧秩一路详看, 心下多惊且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