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页

“你说得对……我也是偏心自己妹妹,更何况你母妃曾经抚养过我一段日子,我们自然和亲生兄妹一样,不比旁人。”萧秩重重叹气,“可惜,我母缘熹微,不管是母后还是母妃都没得几日照拂,可我还记得这份情谊,现下也轮到我照拂自己的妹妹和弟弟了。”

萧玉吉发自内心劝道:“大哥,你目光要往长远了放,别为了我和弟弟拘泥一时,你是父皇最倚仗看重的儿子,这已是众矢之的了,你不能轻举妄动。”

萧秩听了这话心头发暖,只温柔道:“你这么懂事我就明白了,在良慈郡定然吃过亏也吃过苦,依你从前的性子,老三那么骄横,冲撞了你的马,你都要追上他理论一番,如今却劝我韬光养晦,我的妹妹长大了也懂事了,只是大哥还希望你是小时候父皇的小公主……那么明艳骄傲,横冲直撞的,多自在。”

“大哥在说笑话,人都是要长大的,我和弟弟治下一个郡的人要张口吃饭繁衍生息,我没有任性妄为的余地了。”萧玉吉倒是十分坦然,“大哥你看这里……”

顺着妹妹的手指看去,北城寂静荒败的街道尽头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座方正的庙宇,萧秩有些意外,问道:“你之前不是说北城荒芜,你们也没银子兴建修葺,连你的王府都没法安置,只好暂时在船上吃住,怎么把银子省下来新建了这么一个东西?”

萧玉吉领着疑惑的兄长快走几步,在接近新庙宇的三十步开外,牌匾终于显露出来。

“忠魂祠……”萧秩一愣,顿时犹如醍醐灌顶般透彻,“这真是好事啊……”

“我和孟刺史商议过,旁的都好放放,但只有四件事是必须优先的。其一就是官道的整修,这是自古以来治理边郡的重中之重,咱们也不能例外,其二就是漕运河工,大哥想想,从前襄宁城繁荣良慈郡富庶,大多倚仗良水和慈水的便捷,只要通了河,一来往后水灾就少了,百姓安乐专事生产,二来商贸通达,这里又能恢复曾经的盛世了。”

见萧秩含笑不住点头,萧玉吉接着说道:“第三点,是慈悲川的贞骨表忠祠,这是父皇的旨意,且含着抚济苍生的宏图,我们势必要办得漂亮,如今也已修筑泰半,剩下未能被领走的骨骸均已葬好,来年清明,孟刺史打算竣工后上表朝廷,请派礼官代天子主祭。”

“这是好事!大哥读书不多,但战乱之后安抚人心的事历朝历代都有,父皇有这个心思,你们若做得漂亮,良慈郡自然圣誉有嘉!”

萧秩都快给妹妹鼓掌了。

“最后就是这忠魂祠了。”萧玉吉黯然道,“北城之悲,教人心碎,惨死之家有些根本没有留下后人,侥幸留下的……大哥也知道,那些孩子又被人如此辱骂,当真使人心寒,这还是朝廷命宫所为,不知往后会有怎样的说法,我和孟刺史都以为,当务之急,要为这些北城的孤儿正名,为他们正名,便是为我朝英杰忠肝义胆之士正名,是为父皇的仁义厚德正名!这里面都已修造好牌位,供奉当年北城罹难之人,尤其是那些有记载的忠肝义胆之辈,我们要他们永享香火供奉,后人也应铭记在心。”

“妹妹,良慈郡有你,才是此地百姓之幸啊……”萧秩见妹妹如此深明大义,如何不又惊又喜,“可笑哥哥还当你是那个马背上好强争胜的小姑娘,是哥哥短见了。”

萧秩的这番夸赞十分真诚,萧玉吉也大方受下,谁知大哥话锋一转,神色也忽然变得有些严肃:

“不过……这个孟苍舒……倒很是有趣,妹妹,你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

第55章

听到这个名字, 萧玉吉怔愣须臾,最先答复兄长的唯有苦笑:“大哥,先别急着问,妹妹也想知道, 孟刺史在京师是个怎样的名声?”

萧秩很认真地想了想, 答道:“这很难说。他起于微末, 名不见经传,我来之前也不是没探查过旁人评议, 可说来道去,也就只有他曾经在太学时声名因怠惰学业不是很好的往事,后来做了风俗使者, 倒有些政绩。在孟苍舒赴任良慈郡后,他的名声一夜之间于京师江翻海沸水涨船高。”

“是好是坏?”

“是好也是坏。好的说他慈悲川敛骨,替圣分忧,怀慈悯远,是古贤良臣的操行,应当垂范朝堂。不好的则是议论他为险诈竖儒,做钻营小人的勾当, 只知博取虚名往圣上心坎做事,可没见什么惠乐民泽之政……”萧秩说完自己也笑了, “听人千言不如眼见一面, 今日我见了你这位孟刺史, 才知晓他有心计, 却也不坏,是个能做实事的, 这样的人纵然有些手段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