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页

“太子殿下天之贵胄,可就算如此,也是有烦恼的。殿下您和良川王殿下是必然会照顾他的差事便宜从事,但殿下以为,您的那几位其他兄长,可也会如此诚挚?”

“……断然不会……”萧玉吉犹豫瞬间,便回答出来,甚至没有隐瞒,“我几位兄长与太子哥哥在还是孩童时便感情全无和睦,几位兄长的母亲多出自地方豪强之族,心气高得很,太子哥哥的母亲与父皇乃是草泽原配,不过是个乡野富户的女子,无甚家世,又早早故去了,没留下照看自己唯一的亲儿子。不过父皇很喜欢太子哥哥,觉得他最像自己,纵然陆续有美人诞下皇裔,太子哥哥的地位也不曾动摇。然而……父皇不动摇,不代表别人也心如止水。”

小公主真的很了解自己亲爹是什么德性。皇帝哪里都好,英雄气概人皇风采,然而在女色上实在是宽纵自己,对这些美人来者不拒,自然各家投其所好,将裙带率先结好,同位一体,荣耀与共。

背后有了大树,人往往会奢求更高的天空伸展。

卢予便是这样肆无忌惮,想来其他皇子依靠母家外戚,也并非就打算拱手称臣。

孟苍舒从前没身份没地位,自然没见过这些天横贵胄,但小公主是和几位兄长一齐长大的,对其中关联再清楚不过,听她一说,本就有了想法的孟苍舒更是豁然开朗:

“殿下说的是,旁人越是给太子殿下使绊子,为了良川王殿下今后的安泰,我们越要施以援手。更何况,一个师傅教的几个学生,所有人都是不学无术,偏有一个听话懂事,做师傅得会如何想,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确凿的。”

“但刺史不是教我和弟弟韬光养晦么?”萧玉吉眼中尽是不解,“这时候冒头,真的合适?”

“我教殿下是在圣上眼中藏拙守愚,可在太子殿下面前倒是不必刻意。若是咱们做了什么事要教圣上知晓,便是藏着,但有太子殿下传达天听,这拙还是藏好了,咱们的好处也没有少,岂不更妙?”

孟苍舒说这话时和从前给自己出主意时一样,眼睛亮亮的,嘴角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笑意,笃定又沉着,让人莫名就分外信任。

而他说的话也确实是这个道理。

“不过倒也不急。”孟苍舒很担心在亲情问题上,萧玉吉又钻起牛角尖,于是又施了一招缓兵之计,“太子殿下循行这一大圈必然是从北方两位殿下的兄长封地开始,到咱们这里怎么也得入秋了,还有大半年时间,慢慢计划着来。”

“孟刺史,我也不是从前那般躁切了,我明白的。”萧玉吉仿佛知晓孟苍舒为何会这般说,也笑了出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眼光越是长远的事越要从长计议,良慈郡往后千万年都要物阜民丰,就算我和弟弟都埋骨此间,此地百姓的日子也会一代代过下去。”

“公主殿下用《左传》里的典故信手拈来,寓意恰当且超出其喻本身,再上层楼,真是精彩绝伦。”

在孟苍舒的连声赞叹里,萧玉吉险些又迷失了自我,忽然她想起什么似的,心道,他又在拿自己当老人家摆资历了,但细细回味,她又有些疑惑正急迫等待解答:“孟刺史……我虽读书日子不如马背上多,却也受父皇熏陶,知道《左传》、《公羊》和《谷梁》里的几个传颂于人的典故,然而卢予狺狺狂吠时曾扬言说你不学五经不通三史,但但凡我所言的典故和旁人叙说里的引经据典,你都能准确说出在《春秋》三作里的出处,你……是真的不知,还是被这些狗头师傅陷害了?”

这份好奇里还带有一丝关切的询问让孟苍舒有种被融融暖意包裹的舒适,他略坐直一些,也用了极为认真的口气说道:“读书不是为了博得一两句夸奖,我读书是为自己为父亲,旁人夸与不夸,赞与不赞,我都要读的。殿下说我被陷害,其实在这方面,太学博士们倒还算诚实,但世间有些诚实,本就是顺人心意才有的真相。就像殿下与我相识当初,怕也以为我只是个京中来的酒囊饭袋,打发到这里,就算我那时掏心掏肺和公主殿下赌誓自己有管乐之才,只怕殿下也未必相信。”

想到自己一开始的戒备和质疑被孟苍舒说中,萧玉吉率性一笑,反倒没有方才的踯躅:“那时候,我只是不想再动手收拾一个刺史了。”

两人相视而笑,孟苍舒觉得心头轻飘飘,大概是睡前喝下的药里掺了什么会教人手脚发软精神变弱的奇怪东西,他的舌头像是不受脑子控制,说道:“我很感激能遇见殿下,这句话真正是顺我心意的实话。”

萧玉吉没想到自己一个问题能勾出这么多话,尤其是方才这句,不说心跳骤停,也多少有些呼吸凝滞,仿佛她才是那个病人要躺下歇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