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页

刘甸眼眶有些发热,他本是赤诚之人,听了这样掏心掏肺的话更是一腔热血恨不得都靠一张口说出:“大人的吩咐,我必定照办!只要他们自己愿意吃些苦,我就选些身体过得去的男孩,到时候让他们也做军士,给自己昔日让人毁了的家园守土安邦!”

“女孩也算上。”

“女孩?”

孟苍舒再次语出惊人,给刘甸吓得眼都直了。

“你想想,你们这批武威军名义上其实是良川王殿下的部署,虽是现下由殿下领命,今后便要听良川王殿下之命是从。可将来如果公主殿下想差遣贴身军士,还有绕过弟弟,办事麻烦不说,公主也不方便。若有几个武艺高强的女子做她贴身近卫,岂不更稳妥便捷?再者说,公主府本就缺女官女史,公主殿下太多事都要事必躬亲,将来如果培养出一两个识字的姑娘伴驾,也是让公主殿下能免除些劳累,是以这次郡学,我也打算招募些女孩,大不了给分出个院子来,避席就学,也能对郡内有所助益。”

实际上,孟苍舒是觉得这次问话里,好多女孩心智十分成熟,她们也并未像这个世代女子一样如此多拘束,所以如果去到社会上,这些女孩怕是全然不符合对女子的要求,只会面临更苛刻的审判。

不如留在别具一格的萧玉吉身边,如果有缘,成为殿下的左膀右臂,也算成全了这份天生天养的命运。

至于郡学的安排是他早做了的打算,虽说可能不符合眼下的环境,但实际却是根据这次施放粮食的统计,良慈郡的学龄儿童不论男女数量都十分惊人的少。盖因当年降低了丁龄,男丁女丁征发过于残酷,致使新生孩童也少,自然到了该读书时,整个郡抓不出多少个孩子来。

要是这时候还遵循所谓规则,只择男入学,那他这郡学也没必要开下去了,而且整个郡眼下的形势属于是个人都得抓出来安排工作,干活的时候不分男女,读书难道就要分吗?

孟苍舒打定主意,用这种方式知会刘甸,也是要他衷心信服,成为自己在培养下一代路上的帮手。

而听得孟苍舒处处为承明公主殿下考虑,刘甸一改曾经对其的偏见,再次长拜不起:“多谢大人提点,在下今日受教,没齿难忘。”

要教小的,先教会大的。

孟苍舒非常满意看着自己的“教育”成功,露出了含蓄又欣慰的笑容。

第46章

教育在孟苍舒看来绝不是一件春风化雨的事。

教育是人与他人和自己的战争、是支配的对抗、是未来的豪赌、是功利和自我内心的平衡, 是命运的机遇兼代价。

作为上一世的专业“受教育者”,孟苍舒在教育主要发生地学校待了一辈子,对教育的了解可能超乎绝大多数人,于是当他手上拥有教育的权力后, 做得第一件事不是反思, 而是怎么将经验转化, 然后完成一次大家都受益教学布策。

首先就是校舍。

郡内人手不足,孟苍舒先以自愿为前提, 表示如果主动参加兴建郡学之人,那他的孩子与孙子两辈学龄儿童,都可以免费入学读书。

于是萧玉吉震惊的发现, 郡内人手似乎还挺多的,郡府衙门旁的郡学选址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很多人委婉表示,自己还没成亲,但先来打好提前量行不行。

这些人大多是青郡军解甲归田的将士。

青郡曾是鸿儒辈出的地方,用庞绪的话说,就连他这种给人看草仓的臭丘八, 都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大名,都是因为私学遍地的缘故。私学的老师倒不见得多高明, 可基本的《孝经》与开蒙之书都能讲上几章。乡下地方不求孩子能进入太学或者读书读出明堂, 但如果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才真是让家里双亲抬不起头。

故而青郡出身的这些行伍之人也大多重视孩童的教育。有些人因这次机缘, 解甲归田后和本地的一些寡妇本着两两自愿的原则由庞绪牵线成了新家庭,分了地, 建起屋子院子,这样一来自然更愿意为长远打算。

许多良慈郡襄宁城本地人因冬天过得衣食尚足, 虽观望着,不知是否要来,却也架不住每日城中热火朝天忙活的感染,也忙完自己的事偶尔帮把手,孟苍舒说了,但凡扛过一次梁木背过一块砖石,都可以找顾廉登记在册,享受此等优待。

本来良慈郡这个情况,指望大家自己拿粮食供养孩子上学就不实际,现下各处确认,难道家里不缺?但凡孩子便是刚刚总角,都得帮忙家里忙些较轻的活计。

孟苍舒主打一个对人性的了解,他提出,郡学可以管饭,非常实际的解决了儿童也占一份家中口粮吃一份饭的问题,这样如果不需要额外缴纳禄米入郡学,那孩子送去了就是白赚,谁也不是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