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页

荀崎差点摔出去。

他正想着没被点到的事儿,皇帝就笑吟吟看了过来。

作为朝中极少数已经接过权柄的功臣二代,荀崎其实已经是很努力跟上脚步了,但无奈资质有限加后天培养不足,靠着自己一脚深一脚浅挣扎至今。好在圣上念旧,亲爹当年又骁勇,时不时能得到来自天子的提点,他还能混得不错,所以圣上这大腿,他是要带着荀氏全族老小抱得紧紧的。

此刻圣上问他,或许是许多人都没讨论到点子上,需要一个人替圣上开口才轮到自己,那按照孟苍舒的说法,他就必须开口了。

“回禀圣上,臣自幼随父戎马,不谙文事。圣上建兴开元后,虽也是时时耳提面命,但臣终究不敢言未及之事……”

荀崎这样说,皇帝萧蔚眼中难免闪过一丝遗憾和失望。

可就在这感觉还尚未消失之时,荀崎话锋一转,又道:“然而前些日子,臣见太子殿下于巡查京师防务的空余,仍在马上阅览太宗一朝实录,臣好奇探问,太子殿下多有见解,替臣解惑不少,今日圣上不如试问殿下,或许可得高见。”

皇帝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

连景虔都不由得朝荀崎多看了几眼。

这话说得实在漂亮的不像他能说出的话。

其一是这话里给足和皇帝父子面子,太子是皇帝自己选的继承人,这般勤学上进手不释卷,二人听了都会觉得舒心得意;其二是荀崎的能耐摆在这里,自己未必有什么见解,可没给出皇帝想要的回答,难免使得圣心怨怼,他们这些勋贵没有世家根基,靠着圣上的恩赐与军功才有今日煊赫,若是失了这份荣耀,那家族今后的命途岂不多舛?荀崎自己虽不能说,但举荐了一个能说且或许更能说到皇帝心坎里的人出面,岂不巧妙?

难道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景虔心中讶异,却只是静静注视太子。

萧祑今年初至而立,长相与其圣上极为肖似,唯独一双眼睛倍感沉郁没有其父那般英武,据说是肖似母亲,然而坊间有传言,太子其实并不是圣上发妻之子,只是其子夭折,才记在名下,可多年自襁褓抚育,也是视如己出。

可圣上早年微末,家世有宗正记录可考,但家事就和大多数百姓的家中琐事一样没人知晓了,许多人也不知其中真假,要是因听风就是雨得罪了太子也是大不敬,于是从未有人敢将此话放在台面上说。

今日话题问到了太子,他本人虽略有诧异,但还是保持一贯得体的谦卑和平静,娓娓而道:“儿臣不敢擅言诸位父皇得力能臣所议之事,盖因父皇昔日曾教诲,不知应默,今日正是如此。各位大人在朝多年皆是父皇股肱,自有为江山的考量。儿臣惭愧,只略读了几篇实录,微末之见,还请父皇勿要责怪。”

儿子这般态度谦和,说话得当,萧蔚倒是满意,可他还是严肃起面容道:“既然如此你便说说看,诸位大臣也能对你的话提点一二,你且要悉心说来听来。”

“是父皇。”萧祑朝上一拜,再起身时,目光中已略有了锐意,嘴角却还带着笑,“诸位大臣所争,乃是国库空虚,不宜全国四海九州行同一策,但选了哪里去做这头一批,却都是各执一词。我想得却是……不管选了哪里,人力都是一笔开销。虽说朝廷可以派去博学的师傅到各处,但到底各地郡上,都还是要额外出人主管郡学,从案卷调度到检查学风,都是不小的压力啊……就算各位执词选定了摊派下去,那地方上就真的乐意么?”

这话说得有意思,萧蔚也示意儿子继续。

“儿臣想得是,天下姓萧,我萧氏儿郎自是不能在国有所需之时袖手旁观。若是摊派到哪个不愿意的郡上,地方多有推诿怠慢,岂不有违父皇的初衷?不如将这第一批郡学就放置在各位弟弟所治理的封地郡望,郡府衙门主事主理,各位弟弟可以从旁协助监管,一来分担一些朝廷的重担,二来他们是不会敷衍父皇的好意,定然能将此事办得上下皆得,不负众望。”

第44章

“爹, 太子今日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回到家中,孟子升将官帽撂在桌上,接过婢女奉上的茶一饮而尽,立即不耐地挥手命人下去, 父亲一路沉默似在思索, 而他实在没有看明白今□□堂上的门道。

“大哥, 太子好端端的帮那些封王们说什么话?”孟高虽也在场,但他也十分狐疑不能全然确定今日意欲为何, 只心中有了偏狭的念头就一定要不吐不快地冷哼,“他这倒是卖人情的好了,让姓……让孟苍舒这小子得了便宜。”

他本来想说姓孟的, 但后来想想这个大宅基本上有头有脸的人都一个姓,只能忿忿换了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