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页

他心痛欲碎,只求孟桓能开口说句话救下儿子,然而孟桓自内而出,却是笑道:“家中确实尚缺一马奴,孟家也有传世之学,牵马之余可让此子旁听一二,做得学问何愁不比太学。”

拒绝是情理应当,但折辱便是过了。

幸好那日座上一位与孟氏交好的荀氏族人却见孟苍舒遭辱骂和殴打却也沉静,只一味回护父亲,想来至孝之余也有几分性情,颇为欣赏。于是在孟宽与孟苍舒被赶到街上后,他主动命下人接上两人回到住处,又购置了些伤药,加之盘缠,让两人好早日归乡。

谁知孟宽一概不要,只求能让儿子进太学读书,他愿舍去长岭置的吏员身职,去到荀家牵马坠蹬。

此名荀氏族人姓荀名业,他一想也罢,自家本是武将勋贵,伴圣上起兵多立军功,子侄辈皆在军中征讨效力,皇帝摊派下来的太学名位还多缺空,家里凑不出几个识字的孩子来,何必强求?

最重要的是天下九州尚未平定,多有用武之地,军中勋贵荣耀只怕来日更胜那些文治的簪缨世家,他是不打算转换求取之道的。

不如做个人情给欣赏的孩子,将来若有施展,朝廷里多个朋友也是善举。

于是荀业便出了几道题考察孟苍舒的学问,没想到这乡野小地来的孩子竟腹有翰墨,所言皆有所依,引经据典不输其世家子名师点拨多年。

本着惜才喜德的心境,荀业便举荐孟苍舒就入太学,且无需孟宽做奴仆,只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孟苍舒务必要勤心向学才是。

此等际遇傍身,孟苍舒才有机会于京师太学学成。

可这段经历,孟宽始终神伤,以为自己所做多有不妥,才让儿子于人前受辱。

其实孟宽不知道的是,在太学当中,孟家这几个混账也没少给孟苍舒添堵,只不过他的儿子却绝不是软捏的柿子,再未受过折辱。

看着父亲酒醉梦中仍喃喃叙说着昔日过往,左一句“对不住我的儿子”又一句“路上小心”,孟苍舒只默默替父亲盖好被子后,一个人望向窗外稀薄的春日黎明。

第4章

“孟大哥还在想家吗?”

车轮纵然裹有湿润新鲜的青蒲,却仍然在山路上有难免颠簸之感。

孟苍舒正依靠着车壁思考,听见操车持马的郑平笑呵呵说话,也不自觉笑了笑。

“家到哪里都是想的,尤其路上最甚,你敢说自己不想吗?”

原本为他这个两千石官吏赴任安排的车仆是个话少的老者,两人几乎一路无话抵达长岭置,路上静寂无比。但周伯伯担心孟苍舒到底年轻无人照应一二,老马识途是好,可总归腿脚不够灵便,便让自己在长岭置照料马厩的外甥郑平来送孟苍舒赴任。

官吏赴任自京师出发,必然途径多处驿置,中间更换马匹车仆、修缮车辆与补给物资都属常事,但有熟人陪伴还是免除长路寂寞,孟苍舒感谢周伯伯的无微不至,并也答应与郑小哥一路照应。

长岭置离他即将赴任的良慈郡已无长路要走,只需行过灵武郡一角,沿着荚蒾山山道朝西直行便抵。这条山道郑平走了无数次,自然烂熟于心,一边和孟苍舒打趣一边也能操车驾马。

“不想!每次能出来逛逛我高兴还来不及!”郑平不过十七八的年纪,活泼热情,少时和孟苍舒一起在置内长大,只不过没多久孟苍舒便去帝京读书,在他心中,自己车上的不是即将去良慈郡赴任的两千石刺史大官,而是小时候便追在后面玩耍的大哥,自然亲厚非常不拘礼俗。

年轻真好啊。

孟苍舒看着郑平的笑容,回忆自己上辈子去读大学也有这般鱼跃于渊的欢快,可今时今日,他与当年的年纪不过稍长几岁而已,便要一肩承担一郡百姓的安危了。

思及此处,再度孟苍舒的脑海心间浮现今日一早出门,父亲孟宽挥别之际始终隐忍的泪水。

父亲本想叮嘱千言万语,最终也是觉得说不中此行当中的要害,唯能在生活之上稍加提点,又悄悄告知:“昨夜起来给你将那两件内衬有破损的袍子补了补,你到地方做官是要体面,但不一定来得及现量新做合身的衣裳,良慈郡在西北,虽是深陆滋润之地,可北边又有兰芝雪山,春天来得晚些,晨夜寒凉,你先穿着自己的衣裳,别生病了。”

说罢父亲似有些歉疚道:“爹好多年没动针线了,缝的不好,好在是里衬,你别计较。”

因自幼由父亲独自抚养,长岭置他们父子又无亲无故,孟苍舒好多衣服都是父亲拜托置内官吏的妻子女眷所缝制,然而人家也有自己的家人需要缝补,哪那么多时间应承外人,孟宽自己咬牙学了点针线,虽然不能做活计,但对付孩子的衣衫破损却是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