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悟空寻道,来自于师兄的关爱

王质看得入迷,不知不觉间竟然过了足足百年,连斧柄都已经烂朽,自此明悟仙道,飞升为仙。

人世之间,亦有“烂柯人”传说。

……

孙悟空入斜月三星洞,成功拜了菩提祖师为师,成为“悟”字辈的弟子,并正式得名为“孙悟空”。

按照原本的命数,应该是先去山中打柴挑水七年,磨炼心性,然后再传授移山填海降龙伏虎的神通。

怎奈猴子生来带有宿慧,虽然记忆变得异常模糊,玩闹的性子却比吕云澄还要更甚十倍。

即便无人教导,他也会自行去斜月三星洞的藏书室,找寻相关的书籍,制作出一件件精巧至极的机关。

每当这个时候,菩提祖师都会想起吕云澄,然后就想到吕云澄离开之前,留给他的唯一一点温暖。

菩提祖师觉得,有必要让孙悟空也感受感受,这来自于师兄的温暖。

次数多了,有时候菩提祖师甚至觉得,吕云澄送的七匹狼,比鸿蒙量天尺更加顺手。

毕竟这玩意既可以当腰带,又能随时解下来教训“逆徒”,非常的实用。

菩提祖师觉得很温暖,孙悟空却大叫师兄不当人,你都已经出师了,留下这玩意儿做什么?

同时心中暗忖,自己出师之后,应该给师弟师妹们留下什么宝贝。

菩提祖师时常被气的吹胡子瞪眼,但却没有半点赶猴的意思。

一来猴子活跃,让烦闷的斜月三星洞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二来猴子的天资绝世无双,最合祂的收徒癖。

只不过每次孙悟空捣乱,都免不得要挨一顿七匹狼,每挨一顿七匹狼,都会暗骂一次师兄不当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孙悟空也是大神通者,念叨的次数多了,返还在吕云澄身上,当着观音菩萨的面,连打了两个大喷嚏。

观音菩萨不知其中因果,打趣是诸多道侣惦念,吕云澄又怎能不知!

若不是菩提祖师不许门人返回三星洞,吕云澄必然要让猴子明白,什么叫做来自于师兄的关爱!

……

“按照帝君所说,人世间的欲念是无法消除的,神佛亦不例外?”

“那是自然。”

“阿弥陀佛,不知帝君觉得,贫僧有什么欲望?该当如何消除?”

“求知欲。”

“求知欲?”

“每一个能凭己身之力,达成天地同寿、日月同庚、无漏无垢的仙神,都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求知欲。

天地万物因何而来?宇宙星空中有何等神妙?时间在什么时候开始,又会在什么时刻完结?

最重要的是,对于菩萨而言,凡俗的荣辱胜败全无意义,相信菩萨亿万年前便已经参透了这些庸俗。

但菩萨此时仍在追求的,那一点灵机中隐藏的未知,那一闪而逝的智慧之火,岂不也是一种美感?”

“阿弥陀佛,贫僧着相了。”

“着相又如何?道门有‘不着形相无迹可寻’,佛门有‘无色无相’,但如不能着相,如何能够无相?”

“所以帝君一直都保留着欲念。”

“我所保留的,是我内心真正觉得应该留下来的,证明我是一个人,我曾经存在过,留下过我的痕迹。

哪怕这个痕迹是浮光掠影、飞火流星,至少我曾经来过,不是么?”

“除了求知欲呢?”

“当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欲望,这种欲望可以被压制,但无法消除。”

“什么?”

“求生欲。”

“帝君以为贫僧怕死?”

“求生欲和怕死无关,尤其佛门有涅槃之法,生死并非泾渭分明。

莪所说的求生欲,是每一种生物与生俱来的对于生存的渴望。

每一种生物,在诞生之初,不论有没有智慧,便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寻求生存,比如婴孩吃奶的本能。

又比如,神圣仙佛所谓的长生,不也是在追求悠长的存在么?

哪怕是涅槃轮回,也不过是利用所谓的‘死’,去寻求崭新的‘生’。

这种欲望虽然与生俱来,但却不是最为强烈的,总有人会因为各式各样的理由,压制这种欲望。

比如忠义,比如志趣,比如对于未知的追逐,比如对于冒险的渴望。

我相信,如果菩萨倒在某一次涅槃之中,绝不会为此而失落,只会用最后的时间感慨探寻的美好。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菩萨觉得呢?”

观音菩萨笑道:“如果帝君倒在这条路上呢?又会如何?”

“我修的是人道,杂念多,没有菩萨的高境界,到时候很可能会非常的丢脸,不提也罢!不提也罢!”

观音菩萨气的差点从珞珈崖上摔下去,心说你这混蛋真不是个玩意儿,你不想死我就想死了?

罗里吧嗦一大堆人道,人间的圣人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你咋不好好想想这句话!

菩萨毕竟是菩萨,虽然被吕云澄的歪理气的有些头昏脑涨,但还是快速稳定心神,面色一如既往神圣。

“帝君能有此领悟,想来也是求道无悔之人,否则怎会沐浴八十一日太阳真火?帝君实在是太谦逊了。”

“菩萨谬赞,愧不敢当!”

论道数日,吕云澄离开普陀山,观音菩萨立刻去五台山找文殊菩萨,把吕云澄说的歪理尽数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