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你听我解释啊 轻云上 2172 字 2023-03-18

没农行之前和地主借,利滚利一辈子给人家当佃农不够,子孙几代人都是人家的奴才。有农行之后总算情况有所好转,遇上年景好的时候就能还清。

当然这类人在农行借钱是肯定需要担保人的,最好是农行“存折”上有存款的。想当然,这类人就算挤到前头去也无济于事,柜员会呵斥开,让他们去后面等着,等人家存钱和还钱的办理完再说。

至于什么时候办理完,或许今天之内,或许一天两天,谁都说不准。

所以每年的开春播种借钱是一道坎儿,自个儿吃力不说,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还得天天拉着担保人一块儿等着遭人白眼儿,管人家一日三餐,请人天天下馆子。

第二类人就是前来还钱的,对这种人,只要没彻底还完,柜员的脸色就不可能多好,好像那人欠的不是银行的钱,而是欠了柜员的钱似的,办完那手续都不忘来一句:

“这次没上次还得多,你这得还到什么时候啊?”

然后得来一个局促又讨好的笑。

第三类是来取钱的,人家来取钱,柜员表现的跟取走了自己工资卡上的钱一样,稍微多取点儿,就怀疑人家是不是要取出去转存其他银行,磨磨蹭蹭办手续,曲里拐弯儿打听:

“是不是要做大生意了呀?是不是家里孩子上学了呀?是不是要娶媳妇儿盖新房了呀?是不是家里老人生病了呀?”

非得到个答案不可。

第四类人,就是道维这样的。

其实这种人出现在银行大堂里非常好认。一般这种人本身家底就好,穿着讲究。其次,时下人认为去银行存钱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打扮的跟过年似的光彩照人,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很突出,皮鞋公文包是标配。

这类人来了银行,即便不往前挤,柜员瞧见了也会招呼他先办理业务,还会附赠甜甜的笑容和亲切的拉家常。

所以道维是个例外。

他穿着给饭店打工的衣服,不是工作服,这年头小地方没那么多讲究,老板为了节省开支,顶多给他们配一件围裙。从头到脚都油腻腻还散发出饭店后厨独有的油烟气儿。脚上一双布鞋因为成日干苦活儿,脚指头漏出来又补上,脚底磨透了又订了半块儿自行车轮胎黑色的外圈儿皮。

整个人邋里邋遢,像是大半年没洗澡的鳏夫独自在家拉扯娃丧失了灵魂。

旁人见他往前挤,好心提醒:

“别挤了,没用的,今天存钱还钱的人多,瞧见没,前头那一堆儿全都是,咱们借钱啊,在他们下班前能挨着边儿就谢天谢地了,安心在这儿等着吧,万一有人不想存也不想还,提前走了,说不定还能插个队呢!”

道维:“……”

要真按这人说的等,那可没完了,道维还有一大堆事儿急着操办,没时间磨洋工,于是将手里拎的包裹外皮扯开,露出里面黑色塑料袋,举起来朝前头大喊:

“我存钱,存钱,各位让一让,麻烦让一让,谢谢啊,谢谢!”

这种情况在当下很常见,存钱的就是比借钱的更受待见,有些存钱的储户更是赶着银行快下班儿的点来,也不管前头的人等了多长时间,亮出公文包,喊一嗓子,前头除了存钱之外的其他人都得给他让路。

不过道维一身装扮不太有说服力而已。

但他塑料袋被钱磨破个小洞,露出里面蓝绿色一百元的角,大家对这玩意儿再敏感不过,自然不会认错,纷纷给他让道儿。

直到道维办手续时,周围人还在不停打量他,好奇,惊讶的脸色完全没有遮掩。一般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就会主动与他们攀谈,或是直接炫耀,或是假装低调实则高调,总之要享受一番众星拱月的待遇满足虚荣心。

顺便满足众人的好奇心。

可道维心里有事儿,没工夫搭理这些看热闹的,办完手续,收好存折,一言不发出了银行,直奔商场。

说是商场,上下不过两层,卖的也不是什么名牌,全是各个柜台的老板从各地,通过自个儿人脉渠道进的货,货源乱七八糟,质量也良莠不齐,买到什么全凭运气。

倒是老板们的嘴巴,那叫一个能说会道,一双十二块钱的帆布鞋,能让他说的和世界五百强企业挂钩。

道维转了一圈儿,已经听十三个老板说他们家和世界五百强企业有亲戚关系,十一个老板说他兄弟,发小,哥们儿在某某厂打工,给的都是出厂价。

这时候镇子上的人还没有名牌的概念,只觉得商场买来的比街边小店买来的洋气,街边小店买来的,比自家动手做的洋气。

至于更多的,明明同样一件衣服,款式颜色都大差不差,碰见了就会互相询问一下。

这不,一个转弯儿的功夫,道维就亲眼所见两人如下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