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徒弟,自然是跟着学他这一门的了,说来,冯邑冯老就是阮娇娇他们专业的教授,只这个学段,暂且没有他们的课。

提前认识一下也好,从前就听说老友老师说起过他这个小外女孙,可比几个亲孙子,还要让人挂念的,现在终于见到了。

近段时间,英语专业那个活动,学校里几乎就没人不知道的,冯老当然是听说了,就是阮娇娇翻译的那剧本,他也瞧过。

就他以专业的眼光来看,确实稍显稚嫩点,有些语法上的翻译还比较书面化,也能看出几分功底和灵性来,是个好苗子。

对刚进校的学生来说,一般是前两年基础打好,再来说专业方向也不迟,这两年,也是为了让初初入校的学生有个缓冲。

更多的是去了解,不仅是专业上的细化分支,主要的还是学生自己,对自身有一个初步认识和准确的定位,而不盲目。

老师们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引导学生,却不是给他们直接规划某一条既定好的道路,选择和主动权在他们自己手中。

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深深影响的这一代教育人,冯老听闻,阮娇娇是在话剧活动中有所感悟,更是不断点头赞同。

“行和知”的理解,学习是要运用在实践中,社会才是人最好的老师,听老师讲得再多,不切身体会,还是一样不得领悟。

方法有千千万万条,寻得老师可以帮忙指出来,却得适合自己的才行,既然,阮娇娇自己悟出了,说明也在慢慢开窍了。

冯老简单问了几个问题,阮娇娇结合看书的启发和一些自己的看法说了说,得了在座两位老人的不断肯定后,备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