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避法

不刻意追求驾驭天地之气,而是开发自身潜力,但又不同于专注气血体魄,受限于练法与人之极致很快进无可进。

根植穴窍经络融合出内气,如此将摆脱束缚,且不为肉身所累,前途光大。

这便是于启猛想到的路。

此法并非完全不依赖天地之气,实则在定窍时越是浓郁,捕捉穴位的难度便越低,且设想中定窍之后一窍即是一源。

体内万千穴窍共振,再与外界天地之气交济养练,未必不能达到与尹文念驾六气凭虚御风同等的层次。

凌虚渡空、腾云驾雾,似那非凡仙。

两道僮不知所谓,如今只囹圄吞枣般将这些东西记下,想要真正懂得并有所领悟或许还要几年。

老道士一边给两人打基础,也在梳理道路的缺陷,将之一一弥补,实在补足不了的,便尝试从旁绕开、另寻他路。

譬如养体进度过于缓慢,又如随着一枚枚穴窍定下,越往后体内穴位仿佛遁入空冥不可测,愈发变幻百般难以锁定。

他试着想了许多办法,收效甚微。

于启猛并未气馁,却也知晓如今时不我待,最近几日其实已经察觉到山上充裕的天地之气正在消散,仿佛之前的浓度是由灵药溢散拔高,如今正恢复正常。

他抬眼望天,好似看见无数天地之气不断流逝——若是气息稀薄,预想中的内外之气交济将再无可行,届时他也将止步于定窍一关。

是该下山一趟了。

于启猛心头一动,假如将天地之气比做水流,那么世上之大,很可能存在一些洼地,积蓄水力。

相隔数千里,元阳峰上的于启猛与真武山尹文念,都同时为天地之气稀薄而困扰,也生出入世行走的念头。

两人却不知这些所谓的「天地之气」正悄然无声中发生一些变化。

初时是从一处山涧生发,仿佛涟漪一般荡漾,掀动至天涯海北。

世人无可知,陈屿倒是第一时间察觉到了这一变化。

「改造后的泉眼变得稳固,提纯与滞留灵性的能力大幅提升。」

后果就是让得更多灵性留在了现世。

如果仅仅一两处倒也罢了,至多影响附近区域。但他数月来找到并改造的就有八枚,加之世间游离的灵性其实鲜少有生灵可以吸纳,于是竟让得天地间灵性浓度小小提高了半分。

虽然微不可察,且仅仅辐射至北齐以北千里不到,再往外的区域未受影响。

但这仅仅月余,等到再三年五载、十年八年乃至几百年后,天地间的灵性会丰沛成何等样子将难以想象。

灵性生发于生灵,本应随着大过滤溢散不见,如今被他出手滞留。常言道物极必反,在对灵性本质以及这方天地某些地方的疑惑尚未解开前,也不知此种情形是好是坏。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常言道物极必反,还是再想办法调试下,省得灵性淤积到积重难返地步。」

算作未雨绸缪,他将干涉这种现象的凭借放在了未完成的大阵上。

以阵法来约束灵性不扩散?或者主动消耗?

甚至陈屿还想到,是否可以通过大阵模拟天地过滤之效,将多余的灵性引导至远离现世的深层中去。

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灵性丰沛带来的另一方面影响——当灵性变得厚重并大量滞留在现世,与深层的联系淡化。可能会使得现世被动「远离」,到时候包括内景在内的许多本应倒映在深层世界的存在将下沉不见,再难寻觅。

陈屿细细沉思,这并非不可能,甚至概率不小。

呼!

他也没想到,自己小小的手笔,竟带了如此多后果。

不过再换个思路,现世背离深层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很久前陈屿就觉得这世界结构格外古怪,仿佛千层饼。

各种稀奇古怪的空间层出不穷,像囊一样扎根在外壁上。他真担心某一天这些空间会倾覆倒塌,跌落现世中来。

这不是杞人忧天,自远古而来,人念与灵性积攒无数,天晓得去了哪里,深层之中又有何变化。

随着时间流逝,也许阈值将会到来。

这时,念头一转,他恍惚忆起曾经通过灵气窥探的一角。

天地颠倒、充盈混乱。

完全的光怪陆离。

设想中的变故真要发生的话,大概也会酿成相近的后果。

从这方面来看,陈屿发觉自己或许无意中做了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