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重操旧业

大明威宁侯 韦小凡 2167 字 2022-11-01

交泰殿,朱瞻基在这里批阅奏折。原本应该是在御书房的,但朱瞻基闲那里闷得很,就把办公地点放在了这里,案几上除了奏章,还有一只精美的鸟笼。里面有从广东送来的价值连城的画眉。

朱瞻基批阅一会奏章,就会去逗逗鸟儿,放松一下。

鸟的旁边,还有一只精美的罐子,里面蛐蛐不时的高歌。惹得画眉鸟盯着罐子看,露出渴望大餐的眼神。

「陛下,王公公求见。」服侍朱瞻基的王振道。

之前被李骐厌恶,王振被朱瞻瞻疏远,侯泰因为功劳,成为红人。可是,侯泰小人得志,自恃功劳,不把其它公公放在眼里。于是被王振抓住把柄,联合其它太监。也该侯泰倒霉,一次去后宫给妃子传信的时候,妃子正在沐浴,看守的小太监也讨厌他,就没有阻拦,最后看到了不该看的。

最后,侯泰「一代」功臣,暴毙而亡。

这时,朱瞻基还是不想启用王振,可换了很多太监,发现都是文盲,远没有王振好用。王振读过书,能够给奏章分类,自己累了,还能让他读给自己听,然后批阅。

于是,朱瞻基想起王振的好来,在自己还是皇太孙的时候,王振就跟着自己干了,就不明不白的疏远他,有些愧疚。

于是乎,王振又成为朱瞻基身边的贴身太监。

而且朱瞻基突然萌生一个想法,有必要让宫内的太监入学,教导识字,以后能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听了王振的话,宣宗一时诧异:「王公公?哪个王公公?」

「郑大人身边的王公公,从南京来。」王振细声回答,他受到这次打击,更加小心谨慎,以他的地位,自然不敢直呼王景弘的名讳。

王景弘绝不会主动求见自己,他既然来,一定是受郑和的托付。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下西洋的事。

上次下西洋,郑和船队到达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十多个国家派遣重要人物来大明学习。同时,陈远提出的贸易,一年下来,贸易收入竟然和全国百姓收入一样,惊呆了朱棣和众官员。

郑和于永乐二十年八月回到大明,期间朱棣在北征阿鲁台,所以才没有提及,只是当时身为太子的仁宗赏赐了郑和他们财务仆人。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朱棣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亲的位置。安排再次下西洋。

可惜,同年七月,一代伟君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炽闻讯后即位,随即调整了其父的扩张政策,对内采取措施减轻民困,对外进行战略收缩,即位诏书中,明仁宗宣布停止下西洋。让郑和任南京守备,远远放着,把下西洋的事搁浅下来。

现在是宣宗在位,郑和又萌生了下西洋的想法。

想到皇爷爷,想到下西洋贸易到来的巨大利润,朱瞻基很心动,但朝中杨士奇一伙比较保守,许多老顽固很反对下西洋,如果自己坚持下西洋,就是推翻皇考的政策,就是不孝,不好办啦,他叹了口气,挥手道:「让他进来吧。」

王振得了令,把王景弘请了进来。

两个人有恩怨,但朱瞻基自信,王景弘隐忍,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郑大人,他还好吗?」

「老陛下挂念,郑大人一切安好。」

朱瞻基点了点头。

王景弘随即呈上一封奏章,是郑和写的。

王振接过来,递给了宣宗。

宣宗读罢,将奏折放在一旁:「朕何尝不知道下西洋带来的好处,可是——如果朕没有记错,郑大人已,多年在外,身体受到疾病折磨,当前走路都困难,若是下西洋,恐怕大人克死异乡。郑大人跟着皇爷爷几十年,是唯一的幸存功臣,朕于心何忍。」

王景弘跪拜:「郑大人说,此生受永乐爷厚恩,岂敢不竭尽全力报答,纵然粉身碎骨,死在海上,那是他这辈子最大的荣耀。」

朱瞻基沉默。

王景弘低声道:「臣上次跟随大人出海,到沙里湾泥的时候,听他们说,西方的国家十分开放,那里的人,男女欢爱,能够持续一个时辰。」

提起男欢女爱,朱瞻基来了兴趣,俯身上前:「真有此事?」

「臣不得而知,但臣愿意去替陛下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