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044

直到从宣传部出来,钱书记还处于震惊中。他把余思雅拽到一边,不敢置信地问:“余主任,省电视台的同志真要过来?”

这一天实在是有点刷新他的认知,先是余思雅张口就要几十万斤粮食,接着又是省电视台会来采访红云公社。上电视啊,想他们公社的电视台数量加起来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他这辈子也可能在电视上露个脸,这是他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余思雅好笑:“钱书记,你刚才不听到我跟孟部长讨论了吗?这还能有假吗?”

这倒是。钱书记看余思雅的眼神更复杂了。这姑娘本事咋这么大呢,他以为他已经够重视这姑娘了,结果她又冷不丁地弄了这么一出,老冯知道这些事吗?当她的领导,心脏一定要够强才行啊。

不过认真算起来,还是老冯捡了便宜。估计要不了两年,他就得去县里面了,十几年没挪窝,就因为多了个得力下属,老冯就能扶摇直上。钱书记有点眼红,消下去的心思又冒了出来。做不了下属,能做家人嘛,领导只是一时的,公公可是一辈子。

“那个,余主任啊,财政局就在斜对面,走路几分钟就到了,咱们过去看看吧。”

余思雅开始没反应过来:“钱书记,你们公社有事要去财政局吗?我们养殖场没有,你去吧,我等你。”

见她不开窍,钱书记只好明说:“那个,余主任,不是我老钱吹,我家那小子别的都不行,长得绝对好看,反正都来了,这么近,就顺路去瞅一眼呗,看看合不合适嘛!”

余思雅无语,她没想到离过年还有两个月呢,催婚这事就来了,真令人头痛。

“钱书记,你看我这么忙,哪有空想这些啊,过几年再说吧。要是过几年大家都还没对象,再看看也不迟,你说是不是?”余思雅婉拒,见钱书记还想说什么,她赶紧转移了话题,“钱书记,你们养殖场要找粮站购买多少粮食,你想好了吗?想好了就赶紧去告诉王秘书一声,让他帮忙在梅书记面前美言两句啊,咱们可不能白跑一趟。”

钱书记这才记起还有这回事,他们公社的饲料缺口其实没余思雅这么大,毕竟他们是三个公社合建的,如果不扩大规模,光这三个公社的余粮杂粮就能养活三公养殖场。但问题是他们想扩大规模,那饲料这个事就得提前准备好。

琢磨了一下,钱书记问:“余主任,你说我们养殖场每个月购买多少粮食好?”

余思雅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们养殖场来问她。这一看就知道,钱书记平时肯定没怎么管养殖场的事,所以不清楚状况,他们这钱挣得可真轻松,三个书记都不管事,每年还能分好几千的红。

虽然有点不高兴钱书记的不上心,但两家好歹也算有合作,钱书记有时候也能帮些忙,余思雅便给他出了个主意:“你们养殖场的鸭子数量保持在五千只左右就差不多了,饲料缺口不大,申请每个月五千斤吧,这个数量上面好批。如果你们用不完,那就照原价转卖给我们养殖场就是。”

很好,这下完美地解决了钱书记担心不申请,饲料不够,申请了用不完怎么办的问题了。

“余主任,我就知道,你一定有办法,就按你说的这么办。我去找王秘书,你等我一会儿啊。”钱书记说着又跑了回去。

余思雅等了几分钟,钱书记就回来了:“梅书记在接电话,王秘书说等梅书记忙完就帮我转达,咱们回去吧。”

这个点已经错过了大巴的时间,两人找了辆顺路的拖拉机搭便车回去。

到了公社是下午四点多,时间还不算晚,公社干部们还没下班,余思雅便去办公室找冯书记汇报工作。

冯书记看到她,马上激动地站了起来:“总算回来了,怎么样?事情成了吗?”

余思雅笑眯眯地说:“冯书记,成了,梅书记已经批准了粮站每个月卖三万五千斤粮食给我们养殖场。”

“什么?你说多少?”冯书记怀疑自己听错了。

余思雅有点想笑,冯书记怎么也这样大惊小怪。她笑着重复了一遍:“冯书记,你没听错,每个月三万五千斤。”

“这么多,梅书记也能答应?”冯书记还有点震惊。也不怪他惊讶,现在他们公社每个人的基本口粮一年只有两百多斤稻谷,这一个月三万五,一年就四十多万斤粮食,相当于一个大队一年的基本口粮了,可不是小数目。

余思雅跟他解释:“主要是米糠、麦麸、油料、玉米等等之类的粗粮,小麦和稻谷不在这个范围内。”

冯书记听完解释松了口气:“那还好,大米白面人都不够吃,拿去喂畜生,传出去容易生事,是杂粮就还好。小余,你辛苦了!”

余思雅笑道:“不辛苦,都是我应该做的。对了,冯书记,我还要跟你说个事。今天我给省报的路明惠同志打电话,她说电视台的同志要下来采访咱们,梅书记知道了这个事,让宣传部的孟部长负责接待。我提前跟你说一声,你有个心理准备。”

冯书记同样惊得不轻:“你说除了省报,电视台的也要来,咱们公社要上电视了?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那还能有假啊。”余思雅好笑,冯书记的反应比钱书记好一点点。

得到了肯定答案,冯书记兴奋得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咱们要上电视了,小余,你这小同志真是太能干了。不行,咱们公社电视太少了,这会儿也弄不到更多的电视啊……”

余思雅被冯书记这话引起了好奇心:“冯书记,咱们公社总共有多少台电视机啊?”

冯书记伸出三根手指头:“两台,我家一台,周部长家一台,咱们公社才全面通电,以前电都没有,哪来的电视。”

真是少得可怜,一个大队都分不到一台,全公社一万多人就没几个见过电视,难怪听说能上电视这么兴奋。

但余思雅没多大感觉,倒不是她嫌弃现在的电视太落后,而是数量太少,全国大概总共只有一百多万台电视机,分散在这么大的国家,现在通信技术不发达,电视所能收到的台非常有限。省台的覆盖范围大概就是省内,偏僻点的地方还不一定能收到信号,这么算下来,新闻播出来,能有个十万台电视机收看到就非常不错了。

如此小的传播量,在民众中的影响力远不及报纸和广播电台,对宣传他们养殖场的作用也实在有限。不过估计对领导们的作用应该比较大,毕竟现在家里面有电视的大多都是干部,能在那些大干部面前露个脸,这可是难得的殊荣,对公社和对辰山县都是一件好事。

冯书记还沉浸在兴奋中:“回头我跟周部长商量一下,咱们两家把我们的电视摆到学校,等播到咱们的时候,大家都能来看。”

听冯书记的意思是要把电视当电影放,余思雅哭笑不得。这会儿的电视大多是十二寸的黑白电视,四四方方的一块,笨重不说,画质也不清晰,而且屏幕那么小,隔个几十米哪还看得见啊。

算了,也许大家看的就是这个气氛,还是别打击冯书记的积极性了。余思雅劝道:“冯书记,还早着呢,电视台的同志都没来呢,这个事以后再说也来得及。”

“你说得对,他们说什么时候来了吗?”冯书记又问。

余思雅摇头:“没过,估计还要过几天。”

冯书记还是很着急:“那也没多久了,咱们得准备准备,对了,小余,咱们公社只有一辆拖拉机啊,拖拉机太颠簸了,那个声音也很小,用拖拉机去接电视台的同志是不是不大好啊?”

“冯书记,不用准备了,咱们平时怎么样,他们来就怎么样。咱们公社就这条件,他们要看的应该也是咱们本来的样子,咱们就只有拖拉机,能开拖拉机去接他们已经不错了,你去县里开会都舍不得开拖拉机呢。”余思雅感觉冯书记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冯书记被她这么一说,从兴奋中冷静下来:“也是,咱们本来就是贫困农村,再怎么弄也比不上城里。他们这些电视台的同志什么没见过,听你的,就这样吧,不过咱们要给公社搞个大扫除,弄干净点,公社可是咱们的门面。”

余思雅由着他去:“成,冯书记,你慢慢安排,我去养殖场看看。”

回到养殖场,凳子还没坐热乎,小李就找过来了。

“余主任,你总算回来了。”

余思雅看小李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忙问道:“怎么啦,出什么事了?坐下说。”

小李坐到她对面,焦虑地说:“余主任,我刚才给省运输公司那边打电话过去,请他们后天安排一辆车子过来,帮咱们送一趟货。但运输公司那边说临近年关,他们也忙了起来,已经有单位先预约好了,未来一个星期都没有空,要安排只能安排到下周了。可第二百货那边催得急,他们货架上前天就已经空了,这么一耽搁得十天去了。”

余思雅琢磨了一下,问道:“你找伍常安了吗?”

小李耷拉着眉眼说:“找了,听说他出远门去了,要一个星期左右才会回来。”

两人还没想出个对策来,马冬云又过来了:“余主任,李主任,省城第二百货那边来的电话,问咱们的货后天什么时候到?”

余思雅冷静地说:“你回他们,咱们还在协调车子,等约定好了时间,再通知他们。”

马冬云点头,赶紧跑出去回电话了。

小李吐了口气,无奈地说:“看吧,又来催了,要是近咱们开拖拉机去就去了,这么远,咱们公社那拖拉机都十几年了,万一在路上没油或是出故障了怎么办?”

这确实是个问题。看来运输这事也不能寄托在一家公司上。

余思雅思索了一会儿问道:“小李,咱们县里面应该有运输队吧?能跟他们联系上吗?多给点钱也行,让他们帮忙跑这一趟,咱们答应了省第二百货后天送货,能不食言尽量不要食言。”

小李也不是很清楚:“好像有,我去打听一下。”

“嗯,尽快把这个事给落实下去。”余思雅叮嘱道。

小李办事效率还不错,第二天中午就传来了好消息。他跑到余思雅办公室高兴地说:“余主任,咱们跟县运输队那边说好了,明天早上他们派辆车子过来。”

“好,辛苦了,你今天下午把货清点好。”余思雅笑着点头。